“舞团坚持以中国古典舞蹈为训练体系,中国古典舞虽是现代产物,但承载艺术家对美学的理解和感悟,配合科学实践,体现传统文化追求和谐之美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象表现。创作方面,舞蹈剧场意欲与时俱进,采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编创手法,带出华族舞蹈新面貌。”
人·舞团:更精准更人本
新名称下,各艺团都没有面临知名度下降和重新树立声誉的问题,这说明只要根基扎得深,声望就不会减损。
孔子在《论语》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足见古人圣哲对名字的重视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另一贤士尹文子也有“名自命也”、“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的论调,在在说明“命名”的重要性。
从现况来看,梁杰旎当时多虑了。华族舞蹈剧场获官方认可,并跃升国际舞台,更名不仅让舞团定位更明确,促使其迈向另一个里程碑,舞团也持续获福建会馆董事们的支持关心。
作为国家级舞团,新加坡舞蹈剧场去年改名为新加坡芭蕾舞团引起关注。该团艺术总监雅克·谢尔根(Janek Schergen)认为改名是一个正确决定,他说:“这关乎舞团身份,也代表我们在舞台演出中传达出的观念。对于我们所呈献的表演,新团名将为本地和国际观众,提供一种更好更清晰的预期。”
近几年来,不少本地艺术团体改换或调整团名,其中四个更名团体的艺术总监受访时,对新团名及更名后艺术演出获得的反应表示满意,他们解释艺团改名的动因,分享更名背后更重要的:艺团发展新方向。
人·舞团艺术总监郭瑞文指出舞团内部没有打算改名,只是成团十多年,觉得有必要让团名更精准,并注入活力和新鲜感,让舞团精神与理念更能获得关注。他说:“我们只是让中文名称更精简集中,人·舞团中的‘人’已具足够重量,承载我们的信念和支撑挥洒的空间。”
近几年来,不少本地艺术团体改换或调整团名,比如:新加坡福建会馆舞蹈剧场2017年更改团名为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剧艺工作坊2020年将英文名称从TheatreWorks改为T:>Works(念作:TWorks);新加坡舞蹈剧场(Singapore Dance Theatre),去年更名为新加坡芭蕾舞团(Singapore Ballet);还有舞人舞团,将中文团名精简为人·舞团,英文团名则从T.H.E Dance Company扩为The Human Expression (T.H.E)Dance Company。
更名后演出反响热烈
华族舞蹈剧场:定位更明确
华族舞蹈剧场疫情中也通过网络平台把舞蹈教学及演出,如华族舞蹈双周《一起舞FUN天》、中秋节目《艺起庆中秋》,带给国内外观众。梁杰旎希望能吸引更多喜爱华族舞蹈及本地文化的观众、支持者,一同努力塑造另一个属于新加坡的艺术文化。
新加坡芭蕾舞团更名后几场演出也得到观众热烈反响,舞团不仅参与艺术节,也深掘本地新锐编舞潜能,推出“新加坡创制”原创舞作发表会等。芭蕾看似小众,其实观众潜力巨大。谢尔根将现在取得的成绩归于舞团以往的积累。他说:“我们不会重写历史,去抹灭我们名为新加坡舞蹈剧场时,那些舞者、剧目或表演绽放的光彩。正因为新加坡舞蹈剧场的成就,我们现在才能够成为新加坡芭蕾舞团。”
新名称的启用,象征着新征程开始,但旧名称的抹除,是否代表向一部分历史和过往成就告别?以新名称闯天下,是否又面临重塑知名度和招揽新受众等难点?而最根本的,新名称是否昭示着新的目标和方向?《联合早报》与四个更名团体的艺术总监对话,畅谈艺团改名种种。
梁杰旎说,华族舞蹈剧场知名度在更改名后没有下降,艺术发展方向也突显得更明确。
从“舞人”浓缩为“人”,亦体现人本概念。郭瑞文说:“我们常说人文文化,要先有人,才有文化,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的样貌。所有人的认知、价值观、状况与行为集合在一起,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它的基础就是从个人修养开始的,如果舞蹈真能让人看到并体验不同的世界,那一定是从某个人开始的。英文团名,T.H.E让很多人看后会好奇代表什么,多年后我们感觉如果清楚用The Human Expression(T.H.E),会让我们的声音更清晰有力量。因为新名在旧名上进一步加强,我们完全没有包袱,相反地,感觉新的名称传承了旧的历史,并具有向前看的明晰愿景与包容理念,所以大家都很高兴。”
理想的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和信息,也代表着一种精神和引领,对个人、对团体来说,皆是如此。
冠病疫情暴发后,剧艺工作坊刚完成更名。“这给剧团提出一整套挑战,特别是在运营转型方面。我们也知道剧艺工作坊的方向是大胆的,存在很多未知。即便如此,我们在2020到2021年间,疫情严重时期所开发的多部作品,产生了积极反响。超过60%的观众是新观众,本地和国际受众群体这一比例相同。”
她说:“虽附属于福建会馆,舞团始终以弘扬和推广本地华族舞蹈文化艺术为己任,近年更积极搭建文化桥梁,让本地华族舞蹈艺术博取众长,以开放姿态,吸取艺术百家之美。舞团也一直抱创新进取、走向国际的展望。起初舞团对改名确实存有顾虑,毕竟从专业创团到更改团名,仅短短三年,但舞团冠‘福建会馆’名称已有27年历史,另外舞团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文化活动及获颁不少奖项。会否因改名,失去之前的荣耀?舞团与福建会馆那份特殊关系,会否因此改变?”
王景生说新名称的采用,不是突然的转变或切换。“剧艺工作坊拥有37年历史,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化。它的轨迹、想法和作品从未一成不变。从改编搬演西方经典名作,到通过长期举办的剧本创作室项目推进剧本创作,到在舞台上倡导新加坡声音和叙事,再到跨领域的艺术手法和跨文化的国际作品等,剧艺工作坊期许继续开拓。”
梁杰旎说:“我们定下三个艺术发展方向:一、作品不仅体现华族文化色彩,也要带有一丝本地特色;二、将增加与本地艺术工作者的跨界合作,探索本地文化色彩同时,期盼碰撞出新火花;三、除培养及提升本地观众对华族舞蹈的认知,也会积极把作品带往海外,让更多人认识及了解新加坡华族舞蹈文化。”
作为当代舞团的掌舵人,郭瑞文说,把人·舞团建成一个国际级的新加坡专业当代舞团,是不变的梦想。“我们辛勤地耕耘着,同时希望通过创作和表演我们的原创作品,以及推展我开创的‘空-身心意舞法’的研究、培训和实践,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促进有深度的生活方式。”
只要根基深 声望无损
他指出,实际上新加坡舞蹈剧场很久以前就演变为新加坡芭蕾舞团,在各方面都名副其实。“更名反映了我们力图在古典、新古典和现代芭蕾间取得平衡的方向,也强调专为舞团定制的新作。对我来说,更名后团内工作内容的亮点之一是大力发扬吴诸珊的舞作。”吴诸珊是已故本地舞蹈家,他也是新加坡舞蹈剧场联合创办人、本地芭蕾舞坛拓荒者之一吴素琴的弟弟。
他继续说道:“艺术界尚未完全从过去两年的限制和约束中恢复,尽管这样,我们依然乐观。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不能一味重复旧技巧和旧模板。而要通过改变来发掘效用,通过实验来维持发展,并通过对艺术的重新定位、调整和构建,来创造新意义,这就是艺术家该做的。”该团目前忙于彩排将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演的多界面戏剧《莎乐美计划》。
名为“Curating No-thing”的策划培训课程、国际奖学金计划“PerForm”、剧团的数码档案平台“T:>Archive”,以及即将推出的数码图书馆“T:>Digital”等,均为新项目。
人·舞团疫情中勇赴海外巡演,今年2月在英国,4月在意大利的演出,皆受当地观众欢迎,海外声誉不减反增。“国际上,大家对人·舞团已有一定认识。”郭瑞文说:“我想目前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是,寻找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地方——一个长期的舞蹈中心,可以让我们的信念完整而彻底地进行,希望能遇到有心人士相助。”
剧艺工作坊:基于并超越戏剧
王景生也说剧艺工作坊在海内外艺术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愈加确定。他说:“剧艺工作坊的使命和愿景是引领艺术思想领导力,专注于跨门类、跨文化和全纳性的创研过程。致力于落实历史、当代经验和南方世界发展中国家(global south)艺术实践的互文连贯,再经调研和讨论,推广带教育视角的艺术实作。剧艺工作坊还意图通过公共领域的不同创意表达,来探研存现于新加坡的紧迫议题。”
华族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梁杰旎简述了舞团发展历程:舞团原是福建会馆附属舞蹈团,成立于1990年。2013年,舞团获当局种子基金,在福建会馆支持下,于2014年成立新加坡福建会馆舞蹈剧场,正式迈向专业。
谢尔根说新加坡芭蕾舞团这一团名,在国际上更受认可。“新团名恰合我们在剧目演出中的实践,此刻每个国际芭蕾舞团,都演出新古典主义和现代芭蕾舞作,以及传统全本芭蕾舞剧。”
几位艺术总监也分享了受众对各团改名的反应,尤其是这两年疫情期间与受众的互动情况。
剧艺工作坊艺术总监王景生说剧团更名,纳新也融旧,T:>Works本就奠基于原团名TheatreWorks。他说:“新团名意思是‘超越戏剧作品’,是向剧艺工作坊的艺文遗产致敬。”在这个新名称下,剧团充分拥抱下一阶段的身份和使命,以及与过往的连接性,当然还有在本地和国际上开辟独特创新实践的可持续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