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亮指出,格拉夫(左)对蔡珂宜的培养,就像当年卡拉扬对穆特的培养。蔡珂宜有望成为世界级的偶像,而不只是新加坡的骄傲。(档案照 / 受访者提供)

蔡珂宜两岁半起跟妈妈学钢琴,四岁开始拉小提琴,在南洋艺术学院的少年儿童艺术学校师从殷柯。母亲林英丽起初只是希望用音乐培养女儿发现美的能力,但女儿以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的执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母亲林英丽开始会在德国陪伴她一段时间,具体几个月还是一年,要视伴读签证情况而定,因为她明年1月就18岁了。蔡珂宜对自己即将18岁感到不可置信:“天啊我就要18岁了,我感觉自己还是14岁,时间过得太快了。”

虽然对当下动荡的时局以及社会安全有略微的担忧,但林英丽说:“我19岁去英国的伯明翰音乐学院学钢琴,虽然独立生活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一想到我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觉得很幸福。这也是我为Chloe感到欣慰的地方。”

新加坡交响乐团艺术策划总监索伦森(Hans Sorensen)说:“蔡珂宜是我职业生涯中遇见过最有天赋的演奏者。她第一次与我们合作是2020年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协奏曲,我不禁想为什么不和她还有音乐总监格拉夫(Hans Graf)一起录制莫扎特的协奏曲全集?在与音乐厂牌Pentatone达成协议后,我们不仅完成了莫扎特全集,还开展了其他录音项目。通过这些紧密合作,我们的艺术关系得到了提升,最终自然而然地决定邀请她成为驻团艺术家。”

职业生涯起点高

蔡珂宜练琴之余也喜欢阅读、烹饪,与亲友出去玩,兴趣广泛。(受访者提供)
说到拿手好菜,蔡珂宜的第一反应是“煮泡面”,但她也学会炒饭和包水饺。(受访者提供)

我问还没谈过恋爱的蔡珂宜是如何理解诠释《梁祝》中那种生死相许的爱情?她说学习这首曲目的过程中,会找来相关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看,从中也受到很多感动和感触,会去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主要是靠想象力!”殷柯还不忘笑着“补刀”说。

留学德国,是老师、父母和蔡珂宜共同的选择。殷柯说:“德国毕竟是古典音乐最正统的发源地,她去那里须要学习的不仅是音乐,而是整体社会文化的浸濡。大学的学习环境会很不同,很多事情需要她独立思考、判断、寻找答案。这方面我们近两年都在有意培养,让她有了自己的答案之后,再一起讨论。”

今年下半年,蔡珂宜即将在德国展开新的人生阶段。目前她已收到一些音乐学院的录取邀请,但还没有最终决定去哪所学校。她说,最期待的是能上室内乐课和乐队课,跟同学一起拉琴。“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重奏和协奏都是要听别人的声音,才能更完整地诠释作品。”

一路看着蔡珂宜成长,本地资深乐评人张道亮说:“Chloe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演奏时所展现的松弛感,通常许多同龄人要十分刻意地表现这一点。她从不为了炫技而炫技,在舞台上没有自我意识,而是自然流露的自信,以不造作的方式表达音乐。”

当时已是“顶流”的古典音乐YouTuber“双琴侠”(TwoSet Violin)以她的演奏素材做了一期节目,更在2020年9月来到南洋艺术学院,跟蔡珂宜做了一期视频。视频中,“双琴侠”称她为“蔡教授”,学习《帕格尼尼魂》这首炫技曲,充满趣味互动。无懈可击的技术、玲珑可爱的形象,加之巨大的年龄反差,这条单期播放量已超过960万次的视频让蔡珂宜成为年轻一代古典爱好者中红极一时的宠儿,人们亲切地称她“教授”或“零零” ——这是双琴侠粉丝文化圈中对传说级神童的专属昵称。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音乐神童蔡珂宜平日会和朋友吃饭、聊天、看电影、唱KTV,也练就了拿手好菜煮泡面。今年下半年即将赴德国留学的她对自己快要18岁感到不可置信,恩师殷柯说,蔡珂宜一直要面对的,是突破她实际年龄的成熟度,她现在须要去过自己的人生。

张道亮认为,蔡珂宜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和积累,她有望成为像王羽佳、林允灿那样的巨星。尤其当她开始在国外的生活,接触到最优秀的人和资源,发展会越来越好。他曾在一篇乐评中指出,格拉夫对蔡珂宜的培养就像当年卡拉扬对穆特的培养一样,蔡珂宜有潜力成为那样世界级的偶像,而不仅仅是新加坡的骄傲。

我问蔡珂宜:“最近有一个非常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你是E人(外向型)还是I人(内向型)?她大笑着说:“我其实是ambivert,跟关系好的人就特别E,但还不熟的时候就很I。可能到了德国的前段时间,就会回归I属性吧。”我还不忘八卦地问她有没有谈恋爱,她说:“还没有过,就感觉这件事好像没那么重要,可能以后吧。”

自从南洋小学毕业后,蔡珂宜没有入读中学,而是以家庭教育(home school)的方式考获了“O水准”文凭。虽然没有太多同学,但她也有很多玩到一起的朋友。和大多同龄人一样,蔡珂宜会和他们出去吃饭、看电影、唱KTV,有时也会和朋友“煲电话粥”,一聊一个小时以上。她还颇有“理财”意识:“我们有时候就去食阁,火锅太贵了,我要存钱……(笑)” 

大约在学琴一年左右,殷柯发现她在音准和手指机能上有过人的天赋。八岁起,蔡珂宜开始频繁在全国钢琴与小提琴比赛、中国和意大利的国际比赛上获奖,愈发坚定她想成为音乐家的梦想。2018年4月,蔡珂宜在专为青少年而设的世界顶级赛事——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上与澳大利亚选手李映衡同获冠军,一鸣惊人。

索伦森所提到的“艺术关系”不止于合作演出和录制专辑,也包含着国家交响乐团对本土培养的音乐神童的悉心培养。他说:“除了将录音作为名片之外,Chloe(蔡珂宜)获得的经验是无价的。她与乐团的合作涵盖了成为专业独奏家的所有方面,包括策划节目、舞台经验、专业录音、个人品牌和宣传等等,我们也会和她分享职业发展的建议。”

演奏时的松弛感最有别于人

而在曲目方面,乐团也有精心的安排。索伦森说:“我们首先从《四季》专辑开始,然后是莫扎特,之后是布鲁赫、帕格尼尼和《梁祝》。像这些古典和浪漫主义的大型乐曲,我会建议在更成熟的阶段尝试,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的年龄可以把莫扎特如此自然的表达。然而Chloe展示出对莫扎特的音乐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

有趣的是,在与新加坡交响乐团的诸多合作中,索伦森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梁祝》:“这首曲子仿佛就是为她写的,团里的一些演奏家也说这是他们听过的最佳演绎。”

我问蔡珂宜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成功的定义,她说:“我的梦想一直很简单,就是希望跟世界各地的人分享我的音乐,因为音乐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在我看来,成功就是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这件事情做好。成功与否不在于出版几张专辑,网络上有多少粉丝,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

“其实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瓶颈,但我们都一一克服了。但珂宜一直要面对的,是突破她实际年龄的成熟度,这是技术之外的功夫。”回顾与蔡珂宜走来的一路,殷柯说:“她现在需要突破的,是拓展曲目的广度,去挖掘情感的深度,这必须要从社会生活中体验,去过自己的人生。”

她说疫情期间主要专注于演出、录音、学新曲目、准备“O水准”考试,闲暇时间就玩游戏、读书,最近读完的是一本悬疑推理英文书“Redemption”,能让她联想到伊萨伊的音乐作品。她还喜欢上了做饭,拿手好菜是方便面,因为最喜欢吃,但她也学会了炒饭、包饺子这些传统中餐手艺,到了德国不会挨饿。

和前几次采访相比,蔡珂宜明显健谈了许多,有自己的想法,华语也流利了不少,全程用华语回答问题。“神童”一直是她为人熟知的形象,但或许从这一刻起,这不再是她唯一的标签。

我问蔡珂宜为什么那么喜欢莫扎特?她说:“莫扎特的音乐中有好多独特的创意,而且他的音乐整体感觉非常活泼乐天,感觉和我的性格很像。”殷柯评价说:“珂宜的演奏风格非常自然、淳朴,没有不必要的过多修饰,这一点是属于她自己的音乐审美。”

格拉夫(左二)和蔡珂宜(站立者)在排练中。(档案照 / 新加坡交响乐团提供)

蔡珂宜目前没有签约经纪公司,父母和老师都不希望她过早进入商业环境,“打工人”的工作节奏对身心发展无益。索伦森也提醒说:“在你准备好之前,不要急于开始职业生涯。”

技术之外的功夫

殷柯(左)是蔡珂宜一路来的恩师,对她的培养和成长关爱有加。(关俊威摄)

普罗大众总是津津乐道于神童的传奇,仿佛与生俱来的“超能力”让一切成就都显得理所当然。然而所谓神童只是在某些才能上比较突出,该过的坎一样也不少,更需要全方位的呵护与培养。蔡珂宜说:“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有无条件支持我梦想的父母,全心付出的老师,还有给我无数登台和录音机会的新加坡交响乐团。”

蔡珂宜(左)最开始随母亲林英丽(右)学钢琴,在德国也将以钢琴为副修。(档案照)
去年11月蔡珂宜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受到很多团员的认可。(Jack Yam摄 / 新加坡交响乐团提供)

如果说借双琴侠的“东风”让蔡珂宜成为“顶流网红”,那么2022年受邀成为新加坡交响乐团的驻团艺术家,则让她的独奏家职业生涯获得极高的起点。有别于来访的独奏家,驻团艺术家与乐团有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2022/23和2023/24担任驻团艺术家的两个乐季内,蔡珂宜和新加坡交响乐团演出并录制了莫扎特协奏曲的全集、维瓦尔第的《四季》,最近还演奏了经典协奏曲《梁祝》。

或许是疫情模糊了时间,转眼间那个站在2018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拔得头筹的11岁小女孩蔡珂宜,如今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很快就要18岁了。几个月后,她将赴德国留学,展开人生的新篇章。

有时E人有时I人

2018年,11岁的蔡珂宜在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上获奖,成为本地乐坛佳话。(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