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女子学校今年迈入创校第125年,从1926年至1994年近70年的岁月里,一直矗立在乌节路一带的翡翠山。校舍有三座建筑成功获保留,虽空置多年,但对校友们来说,那里有许多珍贵美好的回忆。
1918年政府宣布要收回土地,学校在1926年搬到翡翠山(Emerald Hill)37号。
延伸阅读
陈沛銮从1983年至1989年在翡翠山校园念小一至小五,有件事让她印象深刻。当时的华文教师很严,发现有同学没有做功课,直接把同学的课本从二楼窗口丢出去。她还记得,主楼旁有一棵大树,同学们经常绕着大树你追我打,有时也玩橡皮筋跳绳。
这项宣布让参与“保留翡翠山37号”运动的校友十分欣喜。旧校舍在国际学校搬离后就一直空置着,陈清贤希望这里将来可充作与社区和历史文化相关用途,涵盖土生华人元素,保留它作为一所土生华人创办、历史悠久校舍的精髓。
2019年市建局宣布,在旧校舍五栋楼当中,保留历史最悠久、建筑风格具代表性的三栋,包括1925年的主楼,1930年的校长楼,以及1956年的宋旺相楼。两层楼高的主楼以新古典和装饰艺术风为设计元素,如长型窗户和大楼顶端的三角设计,在当时算是设计较新颖的校舍。
第21届新加坡文化遗产节于5月1日至26日举行,主题为“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即以建造方式形成的文化遗产。新加坡的建成遗产包括75个国家古迹,超过7000座受保留建筑和结构,以及历史遗址和地标。文化遗产节举行期间,有超过120个活动,包括“翡翠山37号”导览。
预了解详情,可上网www.sgheritagefest.gov.sg。
陈清贤则是在那里念小一至中二。她说:“校园各角落都有鬼故事,比如某个房间曾发生谋杀案,也不知是真的吗?当时听了也没有怎么样,可能年纪太小不懂得怕。我们的校园不大,体育课经常要到校外,绕着周围建筑跑步,甚至跑到乌节路。会有公众和游客好奇看着,不过我们也习惯了。”
文化遗产节120项活动
两位“末代”学生陈清贤(44岁)和陈沛銮(41岁)是参与运动的积极分子。她们在翡翠山校园度过许多欢乐时光。
望空置校舍作文史用途
卖面的“Mee Pok Man”更是几代校友的集体回忆。据陈清贤所知,“Mee Pok Man”的母亲原本在学校附近挑着扁担卖面,1950年代校长给了她一个食堂摊位;儿子后来接手,一直跟着学校搬到新校舍。不管哪个年龄的校友,谈到那一碗面都觉得津津有味。
难忘卖面的Mee Pok Man
陈沛銮说:“一碗卖4角或5角。我们最喜欢点干面,加多多辣椒和醋,吃完了再把汤倒进盛面的碗,变成一碗酸酸辣辣的汤。”
采士华国际学校(Chatsworth International School)从1998年至2020年使用新加坡女子学校旧校舍期间,做了好些改动。旧校舍地段在市区重建局总蓝图中划为住宅用途,一群校友担心校舍未来会被拆除,于是在2018年9月发起“保留翡翠山37号”运动。
二战之后,学校开放给土生华人以外人士报读,1950年学生增至700人。学校一开始只办初级小学课程,1929年增设小五和小六班级,战后再添中学部。学校于1994年搬到杜尼安路(Dunearn Rd),当时学生已有2000多人。
1899年开明先贤林文庆医生和宋旺相律师等,为了让土生华人女子接受正规教育,兴办新加坡女子学校。他们向社会领袖筹得6000元,当中邱菽园独捐3000元。校舍位于禧街(Hill Street)和哥里门街(Coleman Street)交界处,一开始只有七名娘惹学生,同年底增至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