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一大规模普度

九鲤洞源自中国兴化江口石庭村的仙圣楼,其香火在20世纪初传至本地,最初是在合洛律信兴脚踏车店设立神坛。九鲤洞逢甲大普度的起源,可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日军占领新加坡,杀害岛上无数居民,岛屿冤气弥漫,于是九鲤洞信众筹集经费,为“失身他邦”的死难者举行超度法会。

九鲤洞于1994年农历七月的逢甲大普度,连演三天《目连救母》,让年长兴化观众过足戏瘾。(九鲤洞提供)

从莆田请来纸扎糕饼师傅

九鲤洞公建逢甲大普度每十年举办一次,仪式包括道教与佛教法事。(九鲤洞提供)
九鲤洞设立神明告谕,让信徒知道该届普度大会将度化过去十年来的哪些灾难。(关俊威摄)

普度筹委会成员郑章瑞补充说:“全球灾难多,我们的普度与时并进。”另一成员黄金贵说:“我们的超度功德,并不局限于籍贯、种族。”

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九鲤洞。(关俊威摄)

郑义昌说筹备逢甲大普度约花一年,需要庞大资源,“在本地制作兴化特色糕饼和纸扎祭品的手艺已经失传,唯有从中国聘请师傅过来。纸扎与糕饼师傅各一位,忏筵的10名和尚,经筵的11名道士,还有《目连救母》演员班底22人(全男性),都是从中国莆田请过来的。很幸运的,我们能找回上一届的班底。”

位于汤申路上段的九鲤洞,以十年一度的逢甲大普度和傩戏《目连救母》享誉亚洲,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九鲤洞筹委会主席郑义昌在古色古香的庙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过去曾有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港台和日本的学者前来研究大普度,今次将有韩国教授过来做研究。

每十年举行一次的九鲤洞逢甲大普度,不同于一般中元普度,它集合佛教、道教法事、庙宇神明扶鸾和傩戏《目连救母》四合为一。它不限于籍贯、种族,而是普度众生,包括在以哈冲突、俄乌战争,以及冠病肆虐下的死难者。

担任庙宇副总务多年的李毅民分享道:“幡一竖起后,我们得开始斋戒、守夜,因为油灯、香不可以断灭,茶水不可以干。守夜会持续一个月,由四人一组轮替,其中一人是乩童,遇到一些事,乩童可以化解。”

延伸阅读

民俗风情是文化积淀,农历七月普度是华人宗教的文化遗产,民间的“七月半”,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各有侧重点——民间强调祭祖,佛教重视修善祈福,道教聚焦赦罪解厄,但三个节日所蕴含的价值观:推崇孝道,感恩先人,宽仁众生和惩恶劝善是相通的。这三个节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最终三节合一成中元节。

郑义昌复述的这段历史有迹可循,史料记载:甲申年星洲沦陷期间,九鲤洞办数次普度和持戒,德彼远近,功遍阴阳。遂于乙酉年秋抗战胜利时,完成洞宇,并定例逢甲普度,以资纪念耳。

《目连救母》源自一个佛经故事,佛陀弟子目连,用神通看到母亲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坠入地狱,于是要营救母亲脱离苦海。《目连救母》演到地狱门大开时,目连除了超度参与普度者的先人,在过程中也超度招来的亡魂,让戏与仪式融为一体。

今天(农历六月十六日)是本地兴化庙宇九鲤洞公建逢甲大普度立幡的日子。以木头打造的“招魂幡”高耸矗立在庙宇空地前,为期一个月的普度活动正式开始。

黄金贵说,逢甲大普度的仪式,包括道教法事、佛教法事、《目连救母》傩戏演出,以及庙宇鸾生扶乩。另外,还有每三天一次的小普施,每五天一次的大普施,以及最后三天举行的经筵、忏筵和超度仪式。李毅民说,普施是将信众所准备的各式供品施予孤魂,并在仪式中讲经说法,以超度孤魂。

九鲤洞早期主办的逢甲大普度。(九鲤洞提供)

郑义昌领记者到神明告谕前,有感而发地说,逢甲大普度的起源虽是为了超度二战亡魂,后来也超度世间其他灾难。“以哈冲突、俄乌战争,致使百姓颠沛流离,哀鸿遍野;还有之前肆虐全球的冠病病毒,这些灾难都包含在这届普度的内容里。” 

大普度举行前,九鲤洞入口处左侧会设立神明告谕,让信徒知道该届将度化过去十年来的哪些灾难。

逢甲大普度筹委会委员黄金贵(左起)、郑章瑞与李毅民向记者展示过去大普度的珍贵照片。(关俊威摄)

九鲤洞自1944年开始举办逢甲大普度,今年是第九届。郑义昌说本届特色与上届一样:“一般普度以道教或佛教的宗教法事为主,辅以戏剧演出。我们的逢甲大普度有别于一般普度,是集合佛教、道教法事、庙宇神明扶鸾和傩戏《目连救母》四合为一。”历年的大普度不仅具规模,也形成本地中元普度的别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