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言和电影对白不同,小说句子可以冗长,我们看高行健的小说,叙述句可以是几十字才断句,对白成段,但电影对白要简短,因为演员的表情、动作、镜头及影片氛围都可以说话。她说:“你对白太长,删、删,简单,到位就可以!”我就绞尽脑汁,一次次把对白给她!所有的对白我用粤语说,她修订。
我说可以安排戏中小姐嫁得不如意,柳姐看到小姐不如意的婚姻而不嫁,宝翠怕这种情节会画蛇添足。她说:“我们如何表达那个时代的感觉和气氛?”我说可能多加谭家师父和柳姐的对话说背景。她说:“我觉得不是增加对话,我们的对白已经太多,我们要营造的是scene,memorable scene不要单靠对白,要有action;那么小的篇幅不可能讲述谭师傅柳姐在广州的背景,预算那么少根本拍不了。还有,工作人员不会读中文剧本,这是国人拍华文片的阻力,因此剧本要翻译成英文。”
(Irene Films提供幕后工作图)
其后我在《自梳女》文章见到:“黄荷说,她22岁离家,58岁才自梳。”后来我又在新加坡档案馆找到1951-58年新加坡移民厅移民上岸的照片,移民由大船上小驳船再上岸,人数颇多,其中有很多白衣黑裤妈姐,年纪不老,还有少妇和小孩。这说明五六十年代,好多妈姐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当然日后也有好多告老还乡。
七、造型服饰——旗袍对比衫裤
《回程667》承载闽、潮、琼、客、粤五大方言的特色,以电影的手法述说不同的故事,年轻导演廖捷凯、陈敬音、何书铭、张峻峰、宝翠用年青人的创意和思维去演绎去表达,述说曾在新加坡生活的福建人、潮州人、海南人、客家人、广东人等的心声,让观众缅怀过去,我们曾经有如此的风采和执着。因此希望《回程667》续航,让观众同享我们曾经会说会唱的方言文化。
至于童谣的选择颇周章,二祖母教孙儿广东歌谣,要选哪一首?在新加坡我们小时候唱的广东童谣,多到数不清,最家喻户晓是《月光光》,但我希望选个其他的,又是大家都熟悉的,见有《公鸡仔》《打开蚊帐》《麻雀仔》《嗳姑乖》《拍大髀》《落大雨》《氹氹转》等。后来选了《氹氹转》,影片放映时,有人跟着唱了,回味无穷!
“红”是我们的化妆和发型师,演员每天先和她面对面,她带领她的团队,从拍摄前到中间补妆,光线不足或太亮,她都注意到,专业得令人放心。
1990年对香港来说是“六四”后的悲情城市,大家的精神投向内敛和充实自己。邓宝翠也在那时候开始找到自己的人生去向,那一年,她高中毕业到港大念书,住在圣约翰书院。我在书院当导师,我们三年同在一个楼层里,往事记忆犹新。
剧本多次改动,第一次改动是童角难寻,由三个童星改成两个;第二次改动是原来剧本为了使梳起更有说服力,调整了二祖母和柳姐在偏厅的锋利对白;第三次改动是元蹄变成佛钵飘香。我在香港夜里常接到电话做紧急修订,现在回想也值得一书。
二、主题梳起
当宝翠问我二祖母形象时,我所烦恼的是让她穿旗袍还是衫裤,穿旗袍怕在家里会太隆重。原本应穿衫裤,可是当知道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是吴来灿,不用多想,就是旗袍!因为他是城中数一数二的服装设计专家,他的旗袍设计是经典。
2016年的11月,宝翠决定短片以妈姐梳起为主题。她说:“自从那天在牛车水见到还存活的95岁妈姐,她们的故事就在我脑海萦绕不去。”她打算把妈姐梳起融入小说《谭家师父》里,我说:“好的,就拍妈姐梳起!有感觉才能拍得好,作为粤语片,妈姐颇有代表性。”于是我们以《谭家师父》为蓝本写“梳起”的剧本。宝翠对小说结尾最触动的是柳姐去世,谭家师傅坐在水缸边号啕大哭,而如今剧本要把柳姐结局改为梳起。
香港《长讯》71期也记载:“1949年后,不少来自内地农村的妇女涌到香港,她们同样离乡背井,在香港无亲无故,所以‘住家工’仍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传统上会由雇主照顾衣食住行。很多女佣更视之为第二个家,不再回乡。”70年代,在香港的妈姐,人工可以高达1000元港币。(《长讯》2014年5月)战后妈姐南来到香港澳门和南洋一带,除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到越南等地,为数颇多。
我心里笑自己:“都晚年了,还想风从哪里来?”
五、拍摄场地
九、粤剧和广东童谣
2016年的9月,宝翠告诉我华族文化中心开幕,导演陈子谦找她拍五个方言中的粤语短片,片长15-20分钟,有三万元经费。她问有什么本土作家作品可以用的,我说就拍我的小说《月季花》吧!由女皇镇拍到海山街,讲七八十年代的新加坡。她说:“三万拍不了,复原七八十年代要成本,不过可以读一读你的小说看看。”然后她问:“为什么你觉得《月季花》这个故事可以拍?”我说:“地方性强,故事发生在女皇镇商场的小店铺,女主角广东人形象。如果嫌长还有两个很短的小说,可以考虑,一个是《谭家师父》讲富贵人家的厨师,煮广东菜的;另一个《凤凰迷》是讲播音王子的故事,相信你会喜欢凤凰迷。”
话说《柳影袈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乃是因许多有心人的相遇、相知,互相欣赏,愿意付出,无条件的给予时间,投入心力,然后成事。如今娓娓道来,也是诉说一番情谊。
我好几个小说如《碧螺十里香》《玉魂扣》,都有柳姐的形象和对白,宝翠必须阅读和取舍。我们说话一向用普通话和广东话,于是很自然我写粤语对白,她分场景叙述。我回香港教书的时候,我们晚上就用电话简讯继续编写。她有她的认真和焦虑,我有我的自信,但基本上我知道她要什么,十分合拍。
(《柳影袈裟》是《回程667》五部短片之一,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本月24日至25日将在该中心的礼堂再次放映。)
龙凤酒家为我们开了《柳影袈裟》的菜单共有八道菜:三合明珠、冬瓜盅、佛钵飘香、玉兰鸡、麒麟石斑鱼、柳影袈裟、南乳元蹄、生炒糯米饭。观众如果有兴趣品尝可以在前三两天打电话预定。
原来摄影机和器材是天价,但Tim带着他的门徒学生,还有拍档助手,使我们的拍摄费减到最低,让我感动的是学生在场实习,负责拍板、收录影带,存盘等。整个团队加上收音组,在现场拍摄人员有39人,实在是小影片大制作。
想起六七十年代,人们穿着还十分讲究,我家姑妈八九十岁,如今还有那习惯,一早起来就是抹粉画眉,涂上胭脂,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穿好衣服等出门,在家也都如此。当年人们穿着不像今日马虎,记得六七十年代当老师的都喜欢穿旗袍。
在《柳影袈裟》这片名还没有确定之前,考虑到许多名字:有《一梳福》取自梳起八诀;有《冰玉》《梳起》《自梳》,取自文章《一片冰心在玉堂——自梳女的一天与一生》;有《谭家师父》《柳姐》,取自小说;有《月光光》,取自广东歌谣;《姑婆》,是妈姐尊称。林林总总,后来许德龙师傅跟我们谈起有道古早菜叫“柳影袈裟”,把芥兰塞入竹笙蒸,才知道有这道菜。我们就用《柳影袈裟》作为片子名称,刚好主角是柳姐,迎合了剧情,无论是谭家师傅见柳姐影子离去,或柳姐梳起如入空门,“柳影袈裟”都切合寓意。
为了拍摄,追忆60年代吃的广东菜,我们拜访了本地著名粤菜馆,有丽华、红星、咏春园、龙凤、梅林、首都等,逐家一一品尝他们正宗的广东菜。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四大名厨是冼良、谭锐佳、刘育培和许国威。他们早年在国泰酒楼工作,在主厨罗成师傅门下学厨艺,感情很好,后为结拜兄弟。我和宝翠在红星酒楼,见到供奉罗成师傅的师祖先位,神台上有年轻的罗成师傅肖像。
新年有个周末宝翠对我说:“草根有个小型演唱会,马来西亚歌星友弟演唱老歌,你去做星探看是否适合演二祖母,若人选适合,用手机拍小段影片给我。我晚点再和你会合。”我提前到草根,见到友弟,找了个机会用广东话问她:“请问你会说广东话吗?”她问我是谁,我用广东话回答:“我系星探,请问你有无兴趣拍片?”当晚在草根书香的氛围下,我听友弟唱粤语小调《月光光,照地堂》,还有《甜蜜蜜》,我在她演唱时传一小段给宝翠,我短讯里说:“态度很好,会说广东话,虽然略带福建口音但可训练,适合,颇有韵味。”虽然我心目中的二祖母是白皙,温婉,但我对友弟感觉蛮好,主要的关键是她态度随和,能说能歌。约了友弟隔天和宝翠在滨海见面,因为她在那儿演唱。基本上宝翠和我有个约定,就是选演员一定是两个人都同意的。现在回想也觉得是上帝的旨意,或说是缘分吧!
果然旗袍带出了二祖母的贵气和身份,那旗袍和旗袍钮扣,在戏里都发挥了作用。再看柳姐的衫裤,谭家师傅的衣裤,那妈姐姐妹群的白衣黑裤,小孩的校服鞋子,都是来灿设计和张罗。记得为演员买布料裁剪衣服,他要宝翠和我同行,他带我们在牛车水布摊穿梭,把选好的布展现在我们眼前,那种专业和眼光,旧的时代感和颜色的配搭,拿捏得恰到好处,令人佩服。妈姐们的玉手镯玉耳环,是由我在香港庙街玉器市场精心挑选,他给了许多意见。拍摄时依照年龄身份,谁配哪个玉镯哪个耳环,都由他配对清楚。
很感谢丽华酒楼的黄家安先生、黄祖卫医生,红星酒楼的冼良先生、冼福财先生,龙凤酒楼的许国威先生、许德龙先生,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意见,各酒楼都在各方面给我们许多协助,介绍名菜,述说历史,有的安排厨师给我们认识。最后是龙凤酒家在拍摄时间和师傅指导下,帮我们完成了拍摄。
82号薄扶林道是圣约翰书院的地址,从1988到95年我在港大念书,在这地址居留7年,成了香港永久居民。宝翠也走向了电影之路,到北京和英国读电影。十多年来我们也不常见面,然而每次在一起,无所不谈。她有什么难处,我都在听。
剧本一开始写谭家师傅煮的菜是南乳元蹄,因为拍摄地点是斋堂,不能煮荤菜,所以剧本要改为煮佛钵飘香,佛钵内盛素菜,没想到效果更有禅味。
三、时代背景
记得是新年后,我们只剩两个月时间就要拍摄,资深演员实在难找,我们从舞台剧演员中物色。我说:“谭家师父要样子不难看的,基本条件要高,不要矮子胖子;柳姐吗?身材苗条,在小说有多处描写柳姐俊俏。”宝翠见我的执着,后来她就算找柳姐的姐妹,也个个都亮丽。至于二祖母的角色更难找,不能太潇湘纤瘦,要有些雍容华贵,宝翠觉得二祖母的形象很重要,她说:需要有她的“美”,柳姐会为她梳起。
2017年1月30日剧本结构初稿完成,宝翠说需要加入一些细节,她提出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她问:“二祖母和那大家庭要住怎样的房子?柳姐为什么梳起?”她说:“我们要让观众怎么了解梳起的文化,尤其是西方现在的观众,处于男女平等的社会,Nothing can stop them to want to be together!他们可能不会了解柳姐为什么梳起不嫁,要有说服力,不能说梳起就梳起?”
六、找演员
十、拍摄、剪接、配音
小说写的是三四十年代,影片是60年代。影片的背景对比于小说背景,相差30年,或推迟30年,总有距离。最重要的问题是确认60年代还有没有人梳起?另一个问题是,妈姐梳起的年龄有没有限定,柳姐40岁梳起会不会太晚了?我们特别请教了写《广东妈姐》的李国梁老师,他说有的,两者都应该没问题。我们同时也拜访顺德会馆关汝经先生,得到许多妈姐南来的资料。
影片到后来的剪接和配音,不是天才真的不会有那等效果,我领会到为什么电影大奖有最佳剪接奖和配音奖。《柳影袈裟》的剪接师使得影片一气呵成,干净利落;而那配乐是挑拨你心弦的曲调,不中不西而恰到好处。
(编按:本地方言短剧《柳影袈裟》改编自本文作者的小说。)
宝翠一开始就参观会馆和庙宇,然后带着我们工作人员一一探视,我们去了顺德会馆番禺会馆,到过许多庙宇和斋堂,原先想好几个地点,有旧的独立洋房,庙宇的后花园,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法使用,到最后一分钟,只有善德堂是最适宜,也最能配合,包容和接纳我们,使拍摄顺利完成。
12月我从香港回新加坡,我们一起坐下来写剧本。我们当时想:作为粤语片的元素,以谭家师傅的粤菜和柳姐的妈姐,应该够分量吧!加上粤剧背景和童谣等,应该能锦上添花。
十一、片名
八、广东菜肴
片子如何加上粤剧的元素,用什么粤曲作为主题曲或背景音乐呢?可能大家想的是《帝女花》,有个老师提出60年代风靡的粤剧是《凤阁恩仇未了情》。我仔细听读歌词,与剧情颇相近,就决定了用它;宝翠后来请教了朋友也赞同。当时我还担心粤剧的品质,要不要找个子喉或花旦来唱,当拍摄时,决定用清唱,当作是剧情中演员的情感抒发。当友弟清唱时,全场屏息听之,我们拍这组戏的,全体人员,有马来人、印度人,懂中文不懂中文的,都被吸引住了,那“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鸟南飞,鸟南返,鸟儿比翼何日再归还,哀我何孤单。”是南国的悲情,是人不在身边那种无奈何的孤单。
一、缘起1990
选择拍摄场地是想不到的困难,要找地方拍许多场景,有谭家师傅的厨房,有大户人家的厅堂、饭厅,有二祖母的卧房,最重要的梳起的庙堂。
(作者为本地作家)
2月12日我们见友第的当天,我第一次见了演柳姐的晓端,一看之下就感觉她颇有阅历,脸色凝重,与她说话常见她有思考的神态,是心目中的人物;她有舞台经验,又是香港人,粤语流利,就敲定了。剩下是找童星和男主角。男角是看了几个舞台演员的照片,我选了光辉,可能那照片颇有沧桑感,一看就觉得是他。后来在泖生活馆见到他真人,远看他的笑颜动态就满意,稳重不溜滑;由于在香港生活过,广东话一听之下还颇到位,尤其一些转折语,一些口语还拿捏得准。最后可爱的两个童星,是天降下的天使!
十二、《回程667》续航
四、梳起的说服力
别看那么十几二十分钟的短片,我们面对重重的困难!其中经费就是有好几位赞助人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