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华剧体的新剧节之外,TOY肥料厂也有一个发掘并培养新剧作者的计划“剧健将”创演季(TheWrightStuffFestival),今年推出的四部新作中,有一部华语剧《玩具王》。戏剧盒的青年支部“艺树人”,也持续在推新人、推新剧。

新华剧体认为,原创华语剧在有质量前,必须先有数量。在新加坡用华语呈现戏剧的戏剧团体越来越少。当推出的作品和看戏的观众有限,新的华语戏剧爱好者就会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除非有办法逆转形势,否则情况会越变越糟。

吴文德特别提到梁海彬,认为梁海彬是年轻剧场人中比较全才的一个,能编能演,还能写评论。“当然,我们希望能把更多更年轻的华语戏剧人才推到台前。” 

吴文德透露,新华剧体开会后,下一次的新剧节可能要栽培的是导演。新剧节两年举办一次,今年举办完后,明年将进入策划期,后年将再度登场。

TOY肥料厂艺术总监吴文德受访时说:“可能就算新的华语剧本写出来,也不知要拿去哪里发表。当然,不用华语书写是最大的原因。还好,今年有新剧节,让大家看到还是有一群年轻人在乎华语剧,愿意用华语创作戏剧。”

本地不仅仅是缺乏华语剧编剧,其实,华语剧导演、演员、剧团或集体,也都缺乏。

原创华语剧作难觅,在新华剧体看来,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多。新华剧体曾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其一可能是双语教育政策对我们的母语没有太大帮助,将华语的地位降级为第二语言,影响华语在年轻一代中的地位。年轻人也不可避免地对以英语为主的语言文化有更多接触。新进戏剧工作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戏剧实践中,不一定会那么自然地想到使用华语来表达与思考。

须先有数量

回溯2019年的戏剧圈,可以发现今年全职戏剧团体制作推出的全新原创专场华语剧少之又少,严格来说,只有实践剧场的《小问号和移山人》(黄素怀编剧);十指帮的《恶魔日记》(钟达成编剧);戏剧盒的《水·土:二部曲》之《土》(梁海彬编剧)这几部。可见,本地原创华语剧作匮乏,是相当明显的问题,但这问题并不新。

幸而,它得到华语戏剧界专业人士的重视——2016年本地六个主要戏剧团体:戏剧盒、九年剧场、猴纸剧坊、十指帮、实践剧场和TOY肥料厂,共同创立新华剧体,目的在于提出讨论有关新加坡华语剧场发展的种种问题。新华剧体今年9月举办第一届“新剧节”,要将新剧节发展为培育人才,促进华语新剧发展和展示的平台。首届新剧节带来三个新原创作品的剧本演读,以及一场新剧《结》的完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