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给功课,只给学校播的歌单,我在家里播放,女儿就会跳舞比动作。她每天也带回家很多形形色色的画作,1岁就用胶水自己粘东西,也有重视触觉的美术活动,比如用剃须膏画画。”

“每个家庭不一样,但建议家长规定使用时间和地点,也要知道孩子在用电子产品做什么,所以最好让孩子在客厅等开放式环境使用。规定的时间一到就停,家长不能允许孩子拖延。双方也要事先沟通好,孩子不遵守约定要怎么处理,让孩子知道父母有权威。”

目前在芬兰赫尔辛基国际学校担任科技总监的教育专家陈巧茵,日前以汉文教集团咨询团委员的身份来新出席活动,抽空与联合早报谈学前年龄孩童的学习,也分享芬兰的情况。

别以为芬兰教育享誉全球,孩童们从小就上各种课程。陈巧茵分享,芬兰也有幼稚园,接收10个月大至6岁的学前孩童,但幼稚园只注重玩。

本地家长讲究让孩子学才艺上增益课,而芬兰学前教育更重视孩童户外活动时间,让不同年龄的孩童通过一起玩耍,互相学习,自由发挥。

教育专家陈巧茵在芬兰赫尔辛基国际学校担任科技总监,分享她在芬兰的体验。

她说,芬兰幼稚园也重视让孩童认识环境,每周四和周五都带孩童出去,不是到图书馆、看儿童音乐会,就是逛购物商场的临时展览,或买票搭火车游一圈,一整天在户外。

家长不介入孩童玩耍

孩童在7岁上小学前,芬兰幼稚园完全没有语言、数学等课程或教材,除了户外玩乐,也提供很多唱歌、跳舞和手作时间。

让孩童自由设计游戏

“我有一次经过,看到我10个月大的女儿在用刷子沾水刷篱笆,她觉得好好玩。还有一次下雨天,我妈妈从台湾过来,看到当时1岁的孙女只穿雨鞋,没穿雨衣在寒冷的户外玩,简直傻眼了。但我告诉妈妈,我女儿很开心啊,她也不怕冷,水桶装了泥巴就往身上倒。”

本地和亚洲教育方式倾向于老师带领孩童参与活动,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陈巧茵分享,北欧提倡培养创造力的“无结构玩乐”(unstructured play)。老师不会引导孩童怎么玩,每天把他们带到户外,提供不同道具如水桶、铲子、刷子和滑板让孩童自己设计游戏,老师就坐在一旁,放任孩童去玩。

“孩子们玩耍难免争吵碰撞,我佩服他们能忍着,除非有危险,他们不会主动介入,让孩子自己处理。这对孩子是好的,能给他们学习协商与解决问题。比如抢玩具时,孩童们自己商量谁先玩,再轮到谁,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不只在学校,家长在公园也放任孩子尽情去玩,不会在旁阻止他们乱爬乱跑。陈巧茵佩服芬兰老师和家长,有能耐长时间陪孩子在户外,只在一旁观察而不介入。

“当我们带孩子回家,无论在家庭聚会或和邻居孩子玩,孩子们不可能都是同龄的,出来工作接触的同事也非同龄,所以平时玩在一起也应该有那样的混龄环境。学校以年龄分级的结构其实不太自然,只是管理上比较方便。”

对于亚洲“虎爸虎妈”把两三岁的孩子送去脑力开发、拼读法等课程,陈巧茵不太鼓励,认为3岁或以下的孩子较适合在家或和熟悉的亲人相处,培养情感。

陈巧茵特别提到芬兰的混龄教育,认为社会由不同年龄层的人构成,这样的方式更为自然。

有意义的荧幕时间

“北欧也有芭蕾舞或儿童瑜伽等课程,但一般是上了小学的孩子有兴趣,才会在下课后的时间参加。”

她认为,今时今日已很难避免不让孩童接触电子产品,美国小儿科学会的指标就逐年放宽,五年前不建议3岁以下孩童有任何荧幕时间,两年前改成一周不该超过三小时,去年调成每天不该超过半小时荧幕时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者很自然的心态。许多本地家长不惜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砸重金,给学前年龄孩子上琴棋书画各种增益课程和才艺班,间接也给其他父母带来不少压力,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点。

上小学接受正统教育前的孩童,到底该学些什么,怎么学?

“不管刮风或下雨,孩童每天早上和下午都有各两小时的户外玩乐时间。芬兰天气寒冷,但只要天气在零下15度以上,学校孩童就能在户外玩。当地人相信,只要穿好衣服,没有不好的天气。”

不同年龄孩童一起玩乐

陈巧茵说,芬兰幼稚园的玩乐和活动时间都混龄进行,她认为这就像小家庭一样,不同年龄的孩童可互相认识,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小孩子也能模仿大孩子,促进生活和语言发展。

工作围绕着科技教学,陈巧茵对于孩童接触科技有一套见解。

作为教育家,陈巧茵建议给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拥有“有意义的荧幕时间”。她举例,与国外的爷爷奶奶视频聊天,在平板电脑画画、学照相、录影,或玩一些过关斩将程度不断提升的游戏,都比被动性地看卡通或影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