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耐心面对小西瓜的情绪起伏,她的游泳教练在小西瓜重新说话后发来短信写道:“我非常开心和感恩,小西瓜已如常说话了。她向我开心叙述你们一家如何在中秋节提灯笼散步的事。我能感受到她分享时的喜悦和快乐,这段谈话也让我发现一件事……她重视家庭时间。小西瓜教会了我,爱和耐心能改变一个人,让人变更好。她是我的老师。我很感恩。”
“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说话了。”大女儿小西瓜在晚餐时间突然放下手中勺子,娇羞地对我说。
这是我去年听到最开心的一句话。那一刻,我心里掀起波涛,却又故作淡定回应:“很好,妈妈替你感到开心。能在老师和朋友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开心吗?”
一次到学校接小西瓜下课,同学问起小西瓜为何不说话了,我只是拍拍女儿的肩膀坦然回答:“没关系的。当她想说话时,自然会开口。”那时,我知道自己已调整好心态。一家人如常地过好每一天,给她更多的陪伴,用心与她沟通,当她能非常安心自在时,就能勇敢面对和克服自己的焦虑。
后来当托儿所校长要求见面,小西瓜已在学校自我封闭一个月。校长说,从事幼教多年,她只遇过另一次这样的情况。那孩子平时与家人自在沟通,在学校和其他社交场合却沉默不语,这是一种焦虑症状,即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长期下来,这不只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会对学习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校长自认不是专家,建议我寻求专业意见。这番话犹如暮鼓晨钟,促我正视这问题。
小西瓜花了整整五个月时间破茧而出。如今,她已从原本开口时的轻声细语,恢复原有的说话声量,在熟悉场合想说就说,表现自如,也明显地更开朗懂事。
讽刺的是,小西瓜自我封闭的期间,为人母的我学会了对他人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和内心的不安。把原本自觉开不了口的忧虑向身旁朋友倾诉,原来能安抚人心。而寻求专家意见让我稍微放心,女儿并非有心理病状,但她沉默不语确实是焦虑表现。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后,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把握应对。总以为时常温柔提及并鼓励女儿开口说话是对她好,原来我并非在帮助她,而是一直给予压力,把她推向焦虑的深渊。对事发原因有眉目后,我也决心不为此让她转校。心中坚信“小西瓜必须从小认识到,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开心。”4岁半的小西瓜点点头回答。我们继续吃饭聊家常,对于她终于开口说话一事,就那么一次轻描淡写地带过。
去年5月,托儿所老师反馈,平时在学校活泼爱讲话的小西瓜,突然不说话了。她可以一整天在托儿所不发一语,对于老师的提问,不是沉默以对,就是用手势表达。起初不以为意的我,心想女儿只是闹脾气,毕竟她在家表现如常,还是开心地叽叽查查。
对父母而言,才刚4岁的小孩,理应纯真可爱、健康快乐不是吗?当孩子偏离这样的期待,“偏差”还可能连带严重后果,叫人难以接受。校长也问,会有什么原因造成小西瓜这样的改变?当时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我,有强烈的挫折感。
被校长点醒后,我确实在每天送小西瓜上学时,观察到上一秒滔滔不绝的她,一到校门口就进入“静音”模式。好几次,她甚至闹情绪不想上学,我只能以开朗道别,掩饰自己的力不从心。而犹如病菌蔓延似的,小西瓜渐渐在越来越多场合默不作声,从游泳课到每天傍晚在游乐场和邻居好友玩耍时,都不说话了。唯一庆幸的是,她仍旧喜欢找朋友玩,只是身边玩伴不再是活泼外向的孩子,而是让她更自在、脾性更文静和善的小孩。
旁观者清,我想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