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4月12日,衣虹在副刊《编后》预告,“想开始作点儿新兴文学的观点”。四日后,《椰林》开始一系列有关新兴文学的发表,当中不乏探讨其意义、背景、历史使命、内容、形式以及大众化等问题,全方位审视新兴文学的范围与性质。在定位上,衣虹认为“新兴文学”就是“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并应该以此为基调展开论述。此外,他积极思考推广此概念,提出四个“口号”,认为新兴文学:“要有研究自身辩证的发展”“要发扬普罗阶级的意识”“要夺取布尔文学的阵线”“要完成普罗阶级全部文化的一个分野”。
1911年生于福建南安的衣虹,原名潘受,又名潘国渠,字虚之,号虚舟。在新加坡,衣虹的原名潘受是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这源于他在新加坡的卓越贡献,更在1995年被新加坡政府尊为“国宝”。学者衣若芬更撰写《海内存知己:新加坡“国宝”潘受》,对他作细腻论述。
然而,衣虹往后的日子起了巨大的变化。他后来担任陈嘉庚的秘书,与陈氏同往中国救灾,协助抗日活动。在日军侵略新加坡时,他让出逃往印尼的船票给郁达夫,随后辗转回到中国。1949年,他再返新加坡,参与筹办南洋大学,担任该校秘书长,1958年被英国殖民政府剥夺公民权,1983年恢复公民身份。这当中,衣虹钻研书法与古典诗词,让他的人生走向荣耀,其艺术成就让他在新加坡和法国都获得国际性荣誉奖章。他于1999年在新加坡逝世。
由此可见,从内容到实践,对新兴文学的奠定与发展,衣虹功不可没。学者郭惠芬赞誉衣虹为“新兴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显然将其视为讨论新兴文学不可规避的人物。衣虹虽为新兴文学建立充分论述,但三个月后便离开《椰林》。
衣虹19岁来新加坡,之后协助陈炼青编辑《叻报》副刊《椰林》。除了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与评论之外,他更重要的贡献是,对新兴文学理论做出系统性的整理与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