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有个独特的传统习俗:“抓周”,就是在小孩周岁时举行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格的仪式。家长会摆放代表不同职业的器具如算盘、毛笔、经书等,让小孩选择。小孩抓起的器具预示他的志趣、前途和将来从事的职业。

当老师不能是第一选择的职业吗?志向要多远大才足够呢?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用赚多少钱来衡量的啊!我身边就有两个专业艺术家同事,他们举办个人艺术展,每件艺术品售价都是上万的,要当全职艺术家,生活绝对不成问题。但为什么他们还是选择到学校教美术呢?他们坚持着一个理念:虽然教书赚不了什么大钱,但能影响及培育下一代,把知识和道理分享出去,比金钱满满的口袋来得有意义。

这虽然是古时候流行的习俗,但现代华人父母对孩子志向的重视及控制欲依然没变。他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都能出人头地,成为杰出的人。所谓“伟大的志向”,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起初我还质疑,这些微不足道的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吗?它们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啊!仔细研究后才发现,难就难在这些小地方的设计需要融入周围建筑的风格,让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因这个连接道而显得更有特色。建筑师必须对周围环境有极高的敏感度才能融会贯通,设计出既有特色又实用的走廊与行人天桥。他的目标是要把新加坡所有的建筑连接起来,让国人能风雨无阻的步行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连接世界的建筑师“,这个志愿不伟大吗?

好多人会认为当老师的都是在别的职场上混不下去才躲在学校这个温室里。好多家长和学生常问我学美术将来能从事什么职业,我的答案都会是:“像我一样教书啊!”他们反应出来的往往是失望的神情及不屑的眼神。在讲求功利的社会,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事实上,学校可真是卧虎藏龙之处!我们常开玩笑的说,我们学校里的“医生”比医院还多,只是这些不是医治生理毛病的医生,而是医治灵魂的教育博士。

尚艺廊

父母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儿女未来的成就及志向的伟大。我认为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的志向应该比父母想象中的伟大。

我的另一半是个建筑师,从小父母就希望他成为往这个志向发展,有一天能设计出一栋属于自己风格的建筑,耸立在繁华的城市里,因此为他取名建达。但他不期望设计高楼大厦,反而安于设计天桥和有盖的行人通道。他一心要为民服务,认为“设计必须为人们带来便利的空间才是有价值的建筑”。而楼与楼之间缺的就是这些有盖走道,路与路之间就是需要行人天桥的连接。这些是常被人忽略的建筑,却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