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友人到西马探访老朋友。她家在不是太繁华的城市,屋子是毗连式的排屋,屋子前面除了停车位,旁边有块小土地,朋友本来就是有“绿手指”的好园丁,前院的小花圃排列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盆景,赏心悦目。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开始,文中写“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间陋室可以比美于诸葛亮的草庐和杨子云的亭子。最后,以“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束这篇少过100个字的经典短文。
我们居住的或许是陋室,也可能是斗室,只要愿意,我们的精神能翱翔,我们的斗室中宽广!
朋友的屋子,二楼的主人房就容得下我们的三房式组屋的两间睡房,而且是早期的三房式组屋。或许因为房子大,主人不用担心空间的局限,收集的物件也琳琅满目。从客厅的石头,陶土的手工艺品;书房的书籍、字画、文物;睡房的衣服、手袋、装饰品;厨房的餐具、干粮。然而,还是有很多活动的空间。
屋子本来就是居住其中的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写照,屋主用高价雇用专业设计师为他们设计房子,设计师也必须先要了解屋主的格调和需要,设计师完成空间的布置后,屋子的“性格”还是要靠居住者去活出来。居者可以让屋子成为富丽堂皇的酒店,也可以令人赞叹:何陋之有的温暖的家。
曾经读到一则有关一位“斗室30载:一如既往,初衷不改”,用他的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吕振中译本华文圣经》翻译者吕振中牧师的故事,令我特别感动的是以下的一段。
“他看见自己的位置,隐藏自己,走到卑微之地,才使得他能够甘心在一个狭小的斗室中工作30年(1940-1970),不问世事,一心只做一件事,却全力以赴,充满激情的把它做好。狭小的斗室,成了他最宽广的舞台,他所翻译的圣经被千万人翻阅,他在斗室里,服事了外面整个世界。”
回到了自己的“蜗居”,非但没有感到相形见绌,觉得自己的住所窄小,反而更欣赏和体会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