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歌台艺人,演过厦语片的关新艺,他的祖母以前在老爷宫口(粤海清庙)摆个小香烟摊,零售香烟及零食。彼此是邻居,野峰应是受了关新艺的影响才踏入演艺界。
当年很多歌唱晚会邀请外地大牌艺人南来献艺,也同时邀野峰王沙上台表演,以加强号召力。其实很多观众购票入场是冲着野峰王沙而来,而不是那些外地艺人。由此可见野峰王沙当年受欢迎的程度。
方言谐剧深入民心
本地娱乐史研究者苏章恺出版了一本《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让野峰王沙的90个人生故事流传下去,这是献给两位前辈艺人的最佳礼物。
野峰年轻时是白铁店工匠
说起野峰,原来他还是我的邻居呢!以前我住在大坡漆街(俗称五代天宫),漆街左转就是菲立街(俗称老爷宫口)。在菲立街有三家客家人开的白铁店,所谓白铁店就是用白铁制作铁桶铁箱之类的器具。童年时我经常在那三家白铁店出入,看到其中一家萧义和店里,有一位光着上身,个子矮的年轻人在工作,工作完毕就随便披一件短袖上衣骑脚踏车出去。过了好多年,野峰王沙搭档表演谐剧,童年玩伴告诉我,这个演谐剧的野峰,就是我童年时常常看到的那个人,他是姓萧的。我真是难以置信,在台上经过化装,画上两道倒眉,两撇胡子的野峰,与台下素颜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野峰王沙曽经因为意见不合决裂拆伙,他们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各找其他艺人合作演谐剧。他们是公认的最佳搭档,两人合作很有默契,演来得心应手,配合得天衣无縫。分手后,与其他艺人合作缺乏默契,擦不出火花,显得失色不少,那段时期让观众觉得失望。期盼他们尽早复合,让大家能再目睹他们精彩的表演。
他与王沙表演的方言谐剧脱胎自相声,也就是用方言演相声。相声有相声的套路,他们的风格与众不同。相声格调较高,一般受教育不多的小市民,以及受英文教育的人不懂得欣赏,野峰王沙选择走方言谐剧这条路是对的,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上世纪80年代禁播方言节目,方言谐剧靠方言表达,方言是野峰王沙的利器,不能说方言等于要他们放下武器,就如王沙所说的让他们武功尽失,也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曾尝试用华语来演谐剧,但演不出韵味。“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这句话用华语说“老弟,做人适可而止就好”,听起来平淡。用潮语说却是魅力无穷,成为口头禅流传数十年。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言来说,效果截然不同。
野峰王沙已先后逝世,他们从歌台、电视、电影一路走来,红到海外,成就非凡,却不曽在本地获颁终身成就奖,有人愤愤不平,其实他们在观众心目中早已受到肯定,是否得奖并不重要。
野峰是客家人,却很有语言天才,除了客家话,能说潮语、粤语、福建话,而且说得很标准。他不仅是谐星,也会唱各种方言歌曲。
野峰王沙这对本地红极一时的谐剧双宝,是我的年代的方言谐剧艺人,在上世纪60年代,除了在歌台、电视台演出,也经常受邀在丽的呼声和新加坡广播电台的联欢晚会献艺。当时在国家剧场举办的慈善晚会和歌唱晚会,也少不了这对活宝。我和一群朋友是他们的忠实观众,只要有他们参与表演,我们一定购票捧场。除了两人搭档演谐剧,他们有时也与其他艺人,诸如关新艺、白言、刘清等一起表演情节较丰富的大型谐剧。
我在“学生擂台”写了一篇《野峰王沙的谐剧有教育性》,阐述他俩受欢迎,除了言谈诙谐,演技精湛之外,最主要的是他们揭发各种社会的丑态,寓教育于娱乐,使观众大笑一阵之后有所领悟。我列举几个例子证明所言不虚。在当年主办的国庆联欢晚会里,他俩通过一连串的笑料,向观众灌输输血的知识,同时也响应杜进才博士的号召,向观众解释面粉的确比米更有营养,在米价高涨的当年,应该改吃面粉。
野峰王沙的方言谐剧老少咸宜,备受欢迎,但也有一些人不喜欢。记得51年前,我曽为了他们与人在报章上打笔战,那时新明日报刚创刊不久,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副刊“学生擂台”。“学生擂台”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打文字擂台,磨练文笔。“学生擂台”栏目上标了16个字“如有不服,欢迎辩论,赢了无奖,输了无罪”,还有一张以稿纸为背景,两个学生手持长笔杆打笔战的图画。
王沙野峰以一高一矮,一瘦一肥的形象异军突起,成为国人的开心果。他们独树一帜,通俗接地气的笑料 ,提炼自生活。无论表情动作声调都很滑稽,让人轻松愉快,消除烦恼。他们那句“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深入人心成为口头禅,当年很多人模仿他们说这句话,至今仍有人在劝人适可而止时,引用这句经典名言,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地方。
在电视节目《歌舞今宵》里,他俩通过谐剧警告观众马路如虎口,骑摩多车、史古打者必须戴钢盔,行人和驾驶者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及合作,才能减少车祸事件。在《野峰王沙对亲家》这张唱片里,他俩劝告大家结婚不必太铺张,应该节省。我的文章刊出后有人不服,我就替野峰王沙辩护,如今回想起来也蛮有趣的!我也从此爱上写作,开始投稿之旅。
焦不离孟,秤不离砣。果然,不久后他们握手言和,再度合作,阿肥阿瘦联手再闯江湖,施放笑弹。双剑合璧,如虎添翼,大家乐开了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