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教练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韧性,与注重技巧的本地教练不同,中国教练更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羽球打法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成败更取决于心态”。

她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希望孩子们的眼光不拘泥于本地,而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化为基础,虚怀若谷,仰望星空。”

陈斯琪说:“在中国训练后,我才真正理解‘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

妹妹陈斯琪则是在六岁时受哥哥和爸爸的影响,也加入了俱乐部训练。在她看来,本地教练比中国教练更温和,比如在限时跑训练时,本地教练不会严厉催促学生。她笑着说:“虽然教练温柔,但我们可不能因此而松懈。”

他们的母亲刘恩曦(46岁,企业家)告诉记者,孩子们训练很累,虽然也曾心疼过,但看到他们全副身心爱上羽球、爱上双语双文化,她感到很欣慰。

由于经常在新中两国训练羽球,兄妹俩能熟练地使用华语交流,对华族文化也理解得更深刻。两人一直保持优异的华文成绩,与中国留学生可以无障碍沟通。兄妹俩认为,掌握双语双文化不仅能帮助他们听懂中国教练的指导,提升羽球实力,更能开阔眼界。

中国教练注重心理建设

第一次在上海体校训练时,快节奏且严格的课程令陈立瑄大为惊讶:当时正值12月,上海的气温比我国低约20度,而他与一同受训的当地学生,必须穿着短袖短裤绕羽球场跑30圈热身。

延伸阅读

经过数年训练,陈立瑄在2014年代表卍慈学校取得全国校际运动会羽球比赛东区第四名的成绩。

17岁的陈立瑄和14岁的妹妹陈斯琪时常往返新加坡和中国参加羽球训练,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成为兄妹俩熟练和掌握华语、探索中华文化的动力。

每次从中国回来,教练都会夸陈斯琪挥拍更有自信。目前就读中正中学三年级的她,去年获得全国校际运动会羽球比赛东区第三名。

陈立瑄五岁时就被妈妈送到本地一家俱乐部接受羽球训练,最初的目的只是帮助瘦小的他强身健体。母亲是祖籍上海的新移民,他常常在假期去中国探亲时,与当地孩子一同参加短期羽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