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御热研究中心(Heat Resilience and Performance Centre)主任李家炜副教授,将出任全球高温健康信息网络东南亚中心的主席。
研究分析显示在2018年,高温导致各行业平均有效工作时间下降11.3%,总计造成约11亿8000万元的经济损失;到了2035年,高温导致的有效工时损失将增至14%,经济损失也将达22亿2000万元。
这包括建立一个涵盖政府、学术界、行业与社区组织的区域网络,合力制定符合区域需求的综合战略与工作计划等,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专业知识、最佳实践与创新方案的共享与交流。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旗下人体御热研究中心,在提升热韧性方面的研究得到国际认可,正式获指定为全球高温健康信息网络东南亚中心。
新中心通过三项举措,缓解极端高温对东南亚人民健康造成的影响与挑战,并提升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全球高温健康信息网络由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推出,以探讨世界各地由极端高温引发的健康风险。
研究显示,过去20年,每年平均有近49万人死于高温,其中估计有45%来自亚洲。热应激也造成区域经济损失。许宝琨说:“新中心的设立将增强本区域的能力,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抗高温健康战略。”
李教授曾带领团队发起并完成一项名为HeatSafe的大规模研究,聚焦高温对本地及东南亚地区个人健康与生产力的影响。
未来十年 高温导致经济损失将超过22亿元
李家炜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东南亚中心设立后的首要任务,是集结本区域高温健康领域的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并通过高温与健康论坛的交流平台,说服更多区域伙伴加入,合力分享及学习彼此应对高温的经验,借此加强我国社区层面的高温管理能力。
对于设立东南亚中心的必要性,他指出,此前全球高温健康的研究多由欧美主导,但是全球北方所面对的季节性高温热浪挑战,与东南亚长年遭遇的湿热气候不同。长期高温也改变了本区域人民的行为与活动,影响户外工作者的生产力,这使得政府不得不正视高温气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延伸阅读
许宝琨在致辞时指出,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已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东南亚地区在去年经历了一系列极端高温,气温一度超过40摄氏度。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星期二(1月7日)在首届东南亚高温与健康论坛上,为本地的全球高温健康信息网络东南亚中心(Global Heat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 Southeast Asia Hub)主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