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美国的制度与中国截然不同,“洛杉矶应向重庆学习”更像一种调侃式的建议,或许更大程度上是中国舆论对西方长期质疑其发展与治理模式的一种反击。
与其说美国网民在关注并认同中国的救灾模式,不如说是中国网民在表达对美国治理模式的批判。
反之,网民抨击美国的个人主义拖累了洛杉矶野火的救援效率,并指以富人居多的当地民众缺乏团结救灾的意识,只顾各自逃亡,是山火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
有西方评论就指出,针对洛杉矶大火和上周在西藏发生的6.8级地震,中国官媒的报道角度存在显著差异:报道洛杉矶火灾时强调其失序和破坏性;报道西藏地震时则侧重赈灾的努力和温暖人心的故事。
实际上,洛杉矶要借鉴重庆经验恐怕也不太可能。虽然都是山火,两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和管理制度差异巨大,直接对比并不现实。
当时,干旱天气引发北碚缙云山大火,火势范围横向宽度达三公里,海拔最高近1000米,而附近却没有可用水源或铺装路面。
中国官媒对国内自然灾难和救灾行动的报道惯式,或许也是重庆山火中的成功和正能量事迹更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代表背后完全没有挑战或须改进的地方,包括灾害预警体系是否完善、基础防火设施是否健全、公众防火意识是否充足等。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许多中国网民纷纷点赞重庆山火救援行动中,各方高效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尤其普通民众也自发参与救援,形成一股强大的赈灾力量。
当然,美国治理模式所强调的地方自治和灵活性自然有其优势,只不过面临这场大规模的天灾,其中的不足也暴露无遗,尤其是地方抗灾资源调配方面的局限。
而同样重要的是,在对比各国面临的灾难之余,即使有意识形态的差异,也不忘维持对受灾者基本的同理心。
对西方治理模式的批判
持续延烧的美国洛杉矶野火,近日在中国互联网点燃另一话题:灭火为什么不学重庆?
在中美对抗加剧促使民间情绪对立的背景下,“洛杉矶应向重庆学习”的话题很快就引起中国网民共鸣,点燃了关于中美治理制度的讨论和比较。
洛杉矶和重庆山火之间的对比没那么直截了当,另一原因在于媒体在报道不同灾难时,可能也持有不同偏向。
一张重庆山火的航拍照片也被广泛转发。照片显示一条橙色火龙和另一条蓝色人龙,橙色火龙是熊熊烈火,蓝色人龙则是由民众头灯发出的光芒,生动地展现大批人群赴前线救火的情景。有人借此呼吁洛杉矶居民向重庆学习,写道:“你向前一步,山火就会后退一步。”
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上星期天(1月12日)发表一篇题为“洛杉矶,学不了重庆”的文章,将狂烧了超过一周的洛杉矶野火,与2022年8月中国重庆的一场山火作比较。
文章高度肯定重庆当时应对火灾所展现的团结精神和应急能力,写道:“(即使)山地救火难度远高于洛杉矶,当地政府干部、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到一线,身后则是插着五星红旗送物资的‘摩托崽儿’,扛着油锯开辟隔离带的父子,拿着喇叭协调物资的女孩,还有送外卖的、做饭的、递水的、开挖掘机的。十八路英雄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下,摧锋芒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仅用八天便扑灭了山火,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血性、意志和团结无比闪耀。”
洛杉矶山火的应对策略显然存在不少问题,重庆山火救灾行动中的众志成城也确实令人动容,但应对前者当下面临的困境,恐怕也并非简单照搬他国经验那么简单,还须在自身治理逻辑下找到合适的方案。
点燃中美治理制度的讨论
虽然有中国媒体形容洛杉矶与重庆山火的对比“让美国网民破防”,呼吁美国学习中国经验,但事实上,在脸书、X、YouTube等社媒平台上,美国网民就此课题的讨论并不多。
中国的社会主义治理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模式依赖政府的集中管理和民众的高度配合,这在重庆山火和中国其他天灾的赈灾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文章进一步形容:“山火是一面镜子,美国的灾难式应对更映照出中国史诗式救援的可贵。”
一部分网民还留下幸灾乐祸的评语,例如形容洛杉矶灾难现场是“美丽的风景线”、嘲讽富人区经历大火后“不愧是好莱坞,每一帧镜头都很上镜”、“不愧是灯塔,着火都美如画”。
对比洛杉矶山火当下仍未受控的困境,文章不留情地批评,美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正上演国家治理的“灾难片”,“耗费巨资的消防系统常常失灵、救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总是不够、各级官员与驴象二党永远在吵架扯皮,甚至消防局长长期将大把精力和预算投入LGBT(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群体)……洛杉矶‘烈火焚城’是彻头彻尾的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