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2月21日报道,从2011年至2020年,小六会考报考高华的学生比率大致相同,占同届总考生的26.3%;但在O水准会考,2020年报考高华的学生占32.6%,比起2011年的28.3%多了4.3个百分点。
据悉,国家环境局将试行小贩承前启后计划,放宽小贩摊位的转让限制,为资深小贩将手艺传授给新入行者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计划成功,新手接替老手,未尝不是好事,至于食物是否同样吸引人,只能拭目以待。
当前必须关注的是高华教材与会考试卷的考查方式,确保高华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华文水平。
本地华文师资在1980年以后一度紧张。教育部除了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网罗教师,也大量聘请中途转行的非中文系毕业生,条件是他们在中学或高中的华文成绩必须达到特优等级。之后,本地几所大学广开中文系,国立教育学院积极招生,师资问题才渐渐解决。
现在,随着更多的中学生修读高华,高中语文特选课程与双文化课程生源丰富,大学中文系与教育学院收生情况乐观,华文师资自然不再是问题。
售卖“鱼饭”是一门日渐没落的行业。不久前,本地仅存的潮州鱼饭制作业者邱光兴,在电视节目中诉说这一行的辛苦,感叹后继无人。这是事实,而且影响深远。一旦供应商停业,小贩缺乏货源,本身又无法制作同样美味的食物,或者找不到愿意接班的下一代,说不定只好收档,本地也就少了一种美食。
我有缘结识这位潘老师。他工余在某自助团体教导华文,因为曾向资深媒体人学习标准华语,加上天生一副带有磁性的嗓子,朗读课文十分动听,深深吸引学生。此外,他善于应用科技辅助教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好老师。
小贩美食让我联想到本地华文的教与学问题,两者有些相似之处。
目前,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华文教师大多功成身退。我的感觉是,目前的华文教师多半年轻,通晓双语,教学认真。华文教师除了语文能力强,文化底蕴也必须丰厚,工作才能胜任愉快。
春节期间,宏茂桥小贩中心热热闹闹,充满节日的喜气。
环顾四周的摊位,发现经营者年龄大多偏高。我时常光顾的那家鱼饭摊,摊主就是一名年长者。大年初二他一早开档,专卖拜年鱼。拜年鱼虽然不便宜,但春节期间特别美味,据说吃了还可以交上好运,所以摊位前出现了人龙。摊主没有助手,加上年事已高,动作缓慢,顾客只好耐心等候。
增幅虽小,但还是好消息。教育部官员说:“中学生修读高华的比率增加,其中原因是更多学校开办高华课程,家长也更支持与鼓励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以培养更高的文化素养,期待与日益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接轨。”这番话肯定了学生修读高华的价值。
2月15日《联合早报·街坊街坊》介绍一名年轻华文教师潘汉耀,15年来,他每逢春节都题写春联赠送亲友和同事。
长江后浪推前浪,祝愿潘汉耀和有志于华文教学的朋友取得成功。
自1980年代华校消失后,我国虽然标榜双语教育,但华族学生华文程度日渐低落的现象颇为显著。关心华文教育者都热切期盼,学生的华文程度有止跌回升的一天。
当然,并非所有小贩都面临传承的问题。《联合早报·小贩传承系列8》介绍的兴记咖喱鸡米粉面,摊主郑康发接棒时虽曾遭遇挫折,但屡经尝试,结合经验、热忱与责任感烹调的美食,终于获得顾客的青睐。如今他有意开设分行,并销售速冻真空包装,将父亲留下的品牌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