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时,我向教育部提出建议,希望他们考虑在某些指定科目上,特别是在数学和语言教学方面,缩减班上学生人数。

若从相关数据观察,新加坡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平均约33人,比一般工业化经济体的平均20名学生要高,也比其他东亚经济体如韩国、日本的平均25人多一些。当然,有一些校办的课外补习班和编班有较少学生人数,也有些课堂有将近40名学生。新加坡的师生比率,虽然接近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平均,但仍然偏高。新加坡的教师除了教学以外,往往也须负责课外与非学术性的职务。

有不少教师直接向我反映,他们希望能降低班上的学生人数,让他们更专注于提升教学品质。若想更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经验和专业观点,不必靠我的一面之词,教育部可以进行全国性调查,公开分享教师的意愿。

这样的说法,有些扭曲我的本意。我向来非常尊重在学校奋斗的教师。他们的努力无疑是我们学生成绩背后的一大要素。不过,再强的师资阵容、再优秀的教师,一旦面对巨大的工作量,都一定会有所挣扎。

我在国会发言时提到,尽管我们的平均班级学生人数偏高,但新加坡仍能取得优良教育成就,是因为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许多家庭大量依赖补习课,克服了班上学生人数多所带来的问题。

再提出几点数据:新加坡拥有庞大的私人补习市场,2018年总值高达14亿元。每户家庭一个月花在补习的平均开销约112元,超出在穿着和旅行方面的花费,这也是他们的住屋花费的四分之一。当然,其他东亚社会在私人补习方面的支出,也比其他发达经济体来得高,所以部分原因跟文化有关。

(作者是工人党盛港集选区议员)

我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之一,是在小学当代课教师,所以我亲身体验过教师每天所面对的挑战。管理学生人数多的大班,须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好地投入教学上。我希望看到的是,我们高素质的教师能够享有更优良的教学环境,能够更专注于教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我相信缩减班上学生人数,让我们的教师更能够发挥潜力,用心培育新加坡的下一代。

话虽如此,许多新加坡家庭会觉得有必要送儿女去补习,原因不是为了额外的优势,而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小孩跟不上进度。请各位想一下:要是问题纯粹出于“怕输”心态,那为什么在地理、历史和文学这些科目上,没有普遍的补习?毕竟,这些科目也会计算在学生的总得分内。

谈到提升学校资源的时候,经常接到的回应是:我国教育成就在全世界数一数二,为何要更动?既然没出问题,为什么要花费精力去改变?

最近,《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了林文庆的读者投函《好成绩是补习补出来的?》,称我因为提出补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淡化了教师的贡献。教育部长黄循财在国会上的答复中,也对我提出类似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