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讲的推广华语,着眼点是语言的功能性。语文学习有不同的目的,例如有些人认为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记账就够了;有些人要通过读书取得功名和踏上仕途。把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融合,才是新加坡人学习华文的精髓所在。
语文学习必须投入时间才能看见效果,不能操之过急。根据我近10年的义工经验,带领六岁至12岁小朋友诵读诗文,要见到初步成效,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有家长反馈,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同龄人更流畅,能随口引用贴近生活的诗句,体现出文雅与修养,家长由衷愉悦。更有家长反映,学校教师说自己的孩子能用简单的文言书写短文。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这就是注重栽培幼苗的成果。
为何小朋友能接受成年人认为难懂的诗文呢?这是因为古人留下的诗文有韵律感,又富含故事情节,小孩对韵律美有天然的亲和力,加上有故事的铺陈,自然有学习兴致。
义工以讲故事或表演,带领学生朗诵及回答问题。大家准备充分,各自发挥所长,带动课堂气氛,学生在欢笑声中度过每周一次的活动。这有助于提高小朋友对学习华文华语的兴趣,为更持久地学习华文播下种子。
我曾多次参与华社自助理事会的“华语入校助学”义工活动。参加华语课的多数是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义工以《小姆指》为课本,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自己的专长,在一个小时内全程用华语授课。
我的方法是用传统文本,以《千字文》为主,配之以《正气歌》。例如配合中秋节到来,朗诵《明月几时有》;春暖花开时,《春江花月夜》又成了歌遥。总之,让小朋友沉浸在诗文编织的故事中。
要让种子发育长大,就要创造条件为,打好基础。学习语文,读和写必不可少;然而现代教学中,读和写的分量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