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导读会,沈先生说他曾在本地华文报当过记者,下个月还会在芽笼东图书馆以英语进行同样主题的导读会,希望能够吸引到更多讲英语又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虽然我们常说新加坡年轻人已经不注重自己的母族文化,但像沈先生这样土生土长,又能掌握中英双语的年轻人应该还大有人在,所以我觉得我们并非大势已去。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把这些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来带动同龄人或年轻一代学习华文。新加坡的华文华语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当天出席活动的大概有八九十人,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用富有本土味和现代的词汇来讲述清朝历史,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又可以轻松学习历史。最后图书馆的投影机和麦克风都发生故障,从头到尾都没有管理员来处理,但沈先生还是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所以整两个多小时下来,没有什么人中途离席。

通过《联合早报》的报道,我上个星期六下午出席了新加坡清史研究学会,为配合世界书香日而在怡丰城图书馆举办的导读活动。

近来不少人在报章上讨论本地人华文水平低落的现象,有人认为是教育部的教科书太枯燥乏味,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太过“英语化”,导致我国没有一个利于母语学习的环境,但我认为这一切主要还是心态的问题。理论上,所有的学习过程都会出现困难,但我们不可能去责怪这个环境,而应该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勇于接受挑战,在困难中考到好成绩。逆境中能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我是一名海事工程师,一向很喜欢中华文化,当初是因为无奈的现实条件,上大学时不得已选择了理工科,但这并不阻碍我接近华文和中华文化。我工作时因为有其他友族同胞,所以用英语和他们沟通,在家里就选择用华语。同样的,我规定孩子在外面可以使用英语,在家里就要用华语和我们说话,庆幸他的双语能力目前还过得去,但最终成功与否还有赖于他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原本想,如果主讲者说得太沉闷,我就和家人去附近吃饭,但没想到这场导读会十分精彩,结果我们竟待了两个多小时。当天的主题是清代后妃的宫廷生活,主讲者是学会会长沈斯涵。他仿佛对这个课题了如指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一口流利的华语,以幽默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又常常从历史档案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所说的皆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