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生活条件的贫富贵贱,不同性质的家庭悲剧一再于家中发生,绝不是偶然,更不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而淡然待之。
今年1月21日,传来令人背脊发凉的48岁父亲涉杀11岁双胞胎儿子的命案。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忍心去指摘父亲的行为,人们可能蕴含更多同情和理解,怎样交叠的复杂情境,才会使他痛下狠手去解决所面对生活的困境,以至夺走双生儿生存的基本权利。
当然,我们能够轻率地将之视为孤立事件,当容忍的空间降至零,身边家人就成为最直接的牺牲者。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社会高度和快速发展,家庭单位和个人承受生活和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不幸结果,并归类为社会中少数的犯罪事件。
上个月上旬,义顺组屋区发生爱打电玩游戏的19岁儿子,杀死47岁父亲的命案。这家人之前常传出吵架声,家庭关系并不和睦。
或许这些当事人曾经就生活困境发出呐喊和求助,却始终不被听见、不被看见。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可能会持续地、随时可能产生另一起类似的人伦悲剧,只是不晓得哪年哪天会发生在哪个角落,会发生在哪个原本温馨、看似平平无奇的家庭里。
如果轻掠这类案件的恶劣和严重性质,我们可能无法从中反思和评估社会最重要的核心单位——家庭,正面临生活和生存上意义上的严峻挑战。而传统家庭中的父权,“尊父”的情结正在瓦解中,从另一个侧面看,这又是不是年轻一代对权威的反叛和回应?
每一宗案件都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剪影,一宗都嫌太多。
我认为我们一方面无须夸大这类人伦悲剧案件所透露的社会黑暗面,但还是有理由可从深层去拾取重要的信息。很明显,这些案件不约而同都面对了人生艰难的关口,例如特需儿童的长期照顾、失去亲人后的无助、青少年沉溺电玩与家人疏离、高龄弱势人口的孤立。几个须要关注的社群呼之欲出,是不是存在了求助无门的情况?所须要的支援架构是不是细腻到位,还有哪些方面须要加强?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商人)
每一宗案件揭示了一个人走向极端去夺取另一个至亲生命的失控瞬间,最终须要赔上下半生的自由甚至是生命。
翌晨醒来看到新闻时内心一怔一沉,怎么频频发生一家人被逼迫到无法生存共容的边缘和绝境?
到了10月下旬,淡滨尼发生高龄母子变腐尸的命案。两人相依为命,母亲92岁,儿子70岁。警方初步判断事件不涉及他杀,疑两人先后身亡,一周无亲人探访,无人察觉,直到恶臭难耐才揭发事件。
另一方面,杀害家长涉案者的年龄也很年轻,上个月的男孩19岁,这个月的女儿31岁。据报道,后者是养父女的关系,父亲67岁。过去这类案件几乎闻所未闻,如今一年内连连发生,难道要习以为常了吗?
不管生活条件的贫富贵贱,不同性质的家庭悲剧一再于家中发生,绝不是偶然,更不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而淡然待之。社会发展的脚步越快,人际关系越是疏离,人就变得越为孤单,处理矛盾的能力越显得薄弱。我们很难否认,首当其冲的就是家的本位和定义。家属关系可能变得单薄,至分崩离析;轻则对簿公堂,老死不相往来;重则一不留神,家园成为凶杀案或悲剧的场域、终身的梦魇。
本周我甜蜜地沉浸在至亲好友为我庆祝生日的祝福之时,同一天在岛屿另一端的盛港组屋单位,发生了31岁女儿弑父的命案;事发前两个月,涉案者的母亲因癌症过世,又是一起人伦惨案。
我们一方面有必要时刻评估不同弱势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审视年轻一代家庭和传统价值观日益苍白和单薄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跟家人有关的犯罪和死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