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金庸走向世界的漫长历程中,这两个学术会议很重要,代表了国外学界对金庸的接纳。必须略为修正的是,上面提及的会议时间,是起点而非全部。我手头刚好有一张美国会议期间餐叙的照片,显示时间是1998年5月20日。不说远处绰约的人影,正面清晰的五个人,从右往左,分别是钱理群、李泽厚、刘禾、李陀和我。那时大家都还年轻,即便年纪最大的李泽厚先生,也都那么生气勃勃,笑容可掬。

1998年5月美国会议期间作者(左一)与钱理群(自右至左)、李泽厚、刘禾、李陀餐聚。(作者提供)

两重要学术会议

特别注重细节

除了上述英文及日文论文集,我手头还保留了一本东京御茶水书房2003年刊行的小册子,薄薄60页,属于神奈川大学评论系列丛书,题为《金庸は語る-中国武侠小説の魅力》,铃木阳一编著。该书第一部分简介金庸的创作及年谱等;第二部分是主体,乃“金庸的世界与中国——历史与文学的境界”座谈会的录音整理,参与对话的是“作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所长铃木阳一”。谈论的话题包括“关于查氏一族”、“从外交官到新闻记者”、“左手社论、右手武侠小说”、“历史的视角——正史与野史”、“何为金庸现象”、“金庸论争——传统与现代的新冲突”、“金庸小说与媒介”、“现代与小说文体”、“面向未来”。如此蜻蜓点水,自然不及专著或论文集探讨深入;但其涉及面广,对一般读者又不无好处。由此可看出,20年前的日本读者对金庸并不怎么熟悉,这才需要此等“金庸入门”。

在我看来,金庸走向世界的漫长历程中,这两个学术会议很重要,代表了国外学界对金庸的接纳。

我曾坦承自己并非合格的金庸专家,除了若干随笔,真正的学术论文只有收入英文论文集的这一篇,中文题为《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初刊《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此后的若干阐释与发挥,基本上都根源于此。没有与时俱进,实在不好冒充内行;可又因纪念与推广的需要,不时应邀写点小文章——这回也不例外。

(本文初刊香港《明报》,文内小标为编者所加)

今年1月,我接到浙江海宁朋友来信,告知重修金庸故居即将落成,邀我为金庸百年诞辰展览“文心侠骨赤子情——金庸的故事”撰写序言,随信附来了《金庸故居展陈大纲》,让我批评指正。我的回信直截了当:“展览谈及金庸小说的声誉,漏了两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主办(1998),一是日本神奈川大学主办(2001),金庸都亲自参加了(我也到场发表论文),且有英文及日文会议论文集刊行。”第二天,意犹未尽,我又给对方发去如下信息:

1998年5月1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4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共同阐释金庸小说“这一覆盖全球的文学现象之谜”,有英文论文集出版The Jin Yong Phenomeno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N.Y. : Cambria Press, 2007)

多年前,香港东亚银行董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国宝先生曾广邀天下豪杰,参与推荐金庸先生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我虽签了名,但明确表示这不可能。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成就再高,销量再大,传播再广,都不会打动诺奖评委,这是评价标准决定的,无关高低雅俗。

2001年金庸(左)邀作者聊叙后合影。(作者提供)

小册子上说得很清楚,举办座谈会的时间是11月7日上午,忘记是正式会议结束了,还是穿插其间,地点在神奈川大学某小会议室。记得对话结束后,金庸邀我再聊聊,于是有了那张单独合影。喝过了咖啡,临别时,金庸递给我一个红包,这让我很错愕。因为按照规矩,座谈会是神奈川大学组织的,为尊重知识产权,他们已付给了我酬金。作为对话者之一,金庸应接受神奈川大学的答谢才对,不该让他破费的。我当然知道金庸很有钱,可一码归一码,会议组织者可以接受金庸先生的捐赠,而像我这样参会的学者,任务是认认真真写论文,而不是与研究对象交朋友、拉近乎。

2001年11月4日在日本神奈川大学召开“历史与文学的境界”研讨会,特意邀请金庸到场做基调演讲,中日学者都在这次学会上发表了关于金庸文学的论文。2003年,神奈川大学还出版了名为《歴史と文学の境界:金庸の武侠小説をめぐって》的论文集。

多年后,一次在香港小聚,金庸说起有些大陆学者打着研究他的旗号,向他要资助,而且狮子大开口,让他很不高兴。我这才猛然醒悟,为何那次日本会后,浙江大学让金庸改在中文系招收“历史和文学”方向博士生,会邀请我加盟,作为合作导师。在我,这当然是高攀了,最初猜想是浙大考虑到是我首先提议;至此方才悟出,或许日本那一番主客互相推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著名小说家,金庸善于察言观色,且特别注重细节,当初那种猝不及防的表现,起码让他意识到,选择我作为合作者,不会太离谱。至于日后因主客观因素,这一合作不太成功,我在别的文章中已多有反省。

我曾多次在文章中提及,我的博士导师王瑶先生提醒过:研究者不该跟研究对象走得太近,否则容易感情用事,丧失独立判断能力。因此,我告诉金庸先生,会议主办方已给我提供机票、住宿及论文发表费,我不能再接受额外报酬。这回轮到金庸先生错愕了,愣了一会,他才再三解释:他很尊重我的人格,没有恩赐的意思;但也请我理解,到了他这个年纪,有能力且有机缘帮助别人,那是很幸福的事,请我千万笑纳。这场景,双方都很尴尬,最后还是助理出来打圆场,要我收下查先生一点心意。

对于金庸来说,获不获奖其实无所谓,因其书迷遍布全世界。随着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电子游戏、动漫等大量出现且广获好评,若能在宣传与研究方面添把火,那就再好不过了。这回浙江打头阵、各地陆续响应的金庸百年纪念活动(起码我接到邀请的有北京、香港、台北等),我相信会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次美国会议的操盘手是刘再复先生,除了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更因他与金庸关系非同一般。此前一年,我和夏晓虹应王德威的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与刘再复女儿、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剑梅,以及曾在北大跟我进修的何素楠(Ann Huss)等多有聚会与交流。获悉刘先生正积极筹办金庸会议,我提了很多建议,包括邀请哪些大陆学者(当然也给刘先生带来一些麻烦,此是后话)。而日后影响巨大的英文论文集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也有赖何素楠、刘剑梅的合作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