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是香港书展30周年,当下迈进12月,筹划机构就将启动明年书展工作机制了。读者希望在盛暑的日子里,想听谁的文学讲座,已经是我们开始寻思的话题了。有读者提议,办一场金庸不在的金庸讲座,请倪匡、张纪中对谈,谈他们眼中的金庸。
细看那张金庸照片,金庸的西装、领带和领带夹,还有那头发,从这些细节可以读到金庸的精心用心,他很认真对待这场演讲。还记得,那天出乎我意料,他来到现场特别早,提前了45分钟。也还记得,金庸走到幕前上台前,我陪同他先去了洗手间,他在大镜子前,身子前倾,用手细细捋着头发。现在再细读那张在书展的照片,他将稀疏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82岁的金庸专程从英国赶回香港参加书展演讲。2006年7月21日,金庸在香港创下一个“神话”,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演讲。参与他演讲活动的读者超爆5000人,打破书展17年来文学讲座的纪录。一个文学讲座听众如此众多,肯定是“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了。据当年参与策划的香港贸发局部门前负责人邱松鹤日前回忆说,在现场最初安置了5000张椅子,坐满了,再增加了2000张,还是爆满全场,许多读者只能席地而坐了。
记得这幅照片摄于2006年,12年前的香港书展上。那一年,金庸还在英国。那是我第二年筹划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当时我想,能请金庸来书展演讲,肯定火爆,他尚未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过面。经历几个月的筹划折腾,在金庸手下同事和他家人共同磨合下,演讲如期顺利举办。
灵堂设计以白色为主调,听他家人说,用了两万朵白玫瑰、一万朵白兰花和3000朵铃兰布置的。灵堂正中的那幅查良镛遗照,用兰花摆成心形围绕。这是我同事、摄影记者家骏兄拍摄的。没想到金庸家人精心挑选遗照,会选中这张。
2006年7月21日,金庸在香港创下一个“神话”,书展演讲7000张椅子爆满,还有人席地而坐。
香港殡仪馆。11月12日。查良镛(金庸)私人葬礼上,我静静地坐了两小时。灵堂中央高挂“一览众生”四字横匾,描述他94年传奇人生。这四字是查良镛生前好友、作家倪匡所拟而由蔡澜书写的。灵堂两侧垂下的挽联“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是金庸生前以其14部武侠小说书名首字,串连而成的集字联。
香港书展的每一场讲座,始终扣住每一个相关细节:事先与作家磨合讲题;写好场刊上的作家专访;部署媒体宣传和广告;筹划书展场地湾仔一带的地铁、天桥、街灯柱上的广告;听众在网络上实名制报名;发现某一场读者人数少了,就会与相关团体和学校落实邀请听众……成功与否,重在细节。
金庸不算是口才高手,但他的演讲却成功了。演讲者想要讲一场好的演讲,主办方想要办一场好的演讲,听众也想听一场好的演讲,而完成一场好的演讲,是三方共同的期待。
是日夜晚,第17届香港书展7号展览厅成了金庸世界。读者提问踊跃,金庸回答精妙,气氛热烈。金庸开场即表明﹕“我用普通话讲比较方便,如果讲得不精彩,就对不起大家了。大家提问,如果我懂的就回答﹔如果不懂,我回去查一下,再想办法回答。”谦逊的开场白出自一代大师之口,令金庸迷欣喜异常而掌声热烈。
记得,继金庸演讲以后的12年来,听众人数较高的是:倪匡与蔡澜对谈3500人,龙应台3000人,李敖2500人……在香港书展,如果一场讲座听众不超过300人,我就视为策划失败了。我常常去台北书展、吉隆坡书展等,这几个书展在华人文化圈都享有不俗口碑,但总体上,包括展馆面积,入场人数、参展商数、销售码洋、文化活动场数,都还有一段距离,就以这些书展举办的文学讲座为例,文学讲座大多在闹哄哄的展览场地划出一片,放几排椅子就开讲了,能有一二百人到场就算“超爆”了。
金庸不算是口才高手,但他的演讲却成功了。演讲者想要讲一场好的演讲,主办方想要办一场好的演讲,听众也想听一场好的演讲,而完成一场好的演讲,是三方共同的期待。有些作家演讲前两天,会与我作“认识听众”的交流:听众人数多少?听众来自哪?哪个年龄层为主?他们想知道什么?金庸只是在演讲上台前在嘉宾室里,问了我这些情况。
(作者为亚洲周刊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