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香港虽是英治,但中国国内种种政治动荡的阴影,无疑也让办报者无时不受“会否得罪中共”的言论尺度困扰。而1967年的一场风暴,播音人林彬遇害,金庸面对生命威胁,南来避开风险,创办了新加坡的明报——《新明日报》,却也缔造了南洋报业史的外一章。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名将,金庸在《碧血剑》一书后记中说,主角其实是书中从未出现的这个人物,并立意日后要把他的历史写好。相信查先生写到袁崇焕最后被凌迟处死,北京的“群众”却争相买他的肉片来吃,冲击很大。依笔者看,君主昏庸,把卫国之士误判为逆贼,愚民上前践踏,形成亡国时刻的混乱前奏——这就是痞子江湖的出典。
《金庸与报业》,这是笔者曾在《联合早报》上撰文介绍,香港报人张圭阳1995年的著作。金庸仙逝,香港文化资料库网站上也贴有张圭阳的悼文,从金庸与明报创刊第一个15年(1959-1973年)的经历,说明这段比小说江湖更为传奇的现实风云。
香港前辈作家沈西城,便曾在《苹果日报》上撰文《金庸就是金庸》。文章引述知情者的话说,查夫人曾在美国老板的工厂就业,是出名靓女,追求者众,唯独喜欢金庸,因他“很细心,品格高”。她是当年攒钱留学当临时工之际,遇上到酒吧来写稿的金庸,谱成一曲忘年之恋。
回头看,《明报月刊》对中华文史一大贡献,是重金礼聘张国涛与龚楚将军,出了两本回忆录。张与龚,都是当年“及时脱离毛泽东”的中共人物。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明报月刊》的气魄和胆量,出版这两本回忆录,毛泽东“打天下”时候的中共历史,就只有讳莫如深的神话故事。没有《明报月刊》,一度称为“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就只能成为目前渲染的“十年艰辛探索”,留下的印记一片光明。
对金庸怀有知遇之恩的陶杰,在其悼文《书剑苍茫》中,开宗明义:“查先生是很博大的人,如湖如海……”,道尽了万千玄虚。因为一般所见,金庸,无非“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5部武侠小说。很少人会认真研究,查先生创办《明报》,继而开拓《明报月刊》,对中华天地的思想认知,到底起了怎样的波澜。
金庸“一览众生”,对于他的高山仰止,笔者本想保持沉默,避免班门弄斧。但却有如心灵感应,就在大师辞世前后,寒舍正遇上搬迁,储藏室中挖出了几本陈年刊物,包括1966年1月号的《明报月刊》第一期。想来这本期刊是我高中刚毕业前路茫茫的彷徨时购买的,是我人生的一扇明窗。
张文指出,这15年,是中国国内与国际动荡不安的时日: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达赖喇嘛外逃;内地大跃进后产生三年饥荒;古巴导弹危机;中、印、巴军事冲突;美国扩大中南半岛军事行动;中苏边境动武,到1966年毛泽东发出“五一六通知”,掀起文化大革命;香港被文革波及,次年发生“六七暴动”……等等。
《明报月刊》庆祝40周年之际,金庸曾表示当年的创刊,是跟彻底撕裂传统的国内文化大革命“对着干”。创刊内容,有司马长风谈青年棋王林海峰,邱长春谈欧洲大贤史华泽,刘富兰给毛泽东性格作分析,还有对当时苏联的考察专文。北京大学前校长蒋梦麟自传《西潮》的连载,后来出了单行本,成为文史经典。
香港九七回归,北京曾邀金庸起草基本法,从此踏入神州大地的“维稳”政治,也引起争议纷纷。陶杰悼文指出,“中国人压在查先生身上的担子多:知识分子、作家、报人,因此你该如何坚持你的风骨。但他的祖先曾蒙文字狱,家宅曾遭屠戮。”陶杰认为,金庸要大家看的,是他用英国史学家的笔法,叙事引据,析理释疑,写成的《袁崇焕传》。
其实谣言止于智者。查先生写小说、办报,皆已名成利就,成为香港富豪。要是在大陆,以他那样的财产地位,很可能就是一个左拥右抱夜夜笙歌的地方土豪,成为“反腐”对象,怎么还会孜孜不倦,到英国剑桥去念硕士博士,一辈子追求学问?
可以说,金庸身后的是非毁谤,只可能出自千百年来“憎人富贵厌人穷”,盗版剽窃无所不为,只知损人不知律己,也喜欢在谎言的泥浆中戏谑自娱的一个痞子江湖。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查良镛)辞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回响。仅在中国大陆,有政要习近平、李克强送花圈致悼,也有民间网络的宵小,把查先生的三次婚姻,最后与北角酒吧16岁女侍应偕老之事大肆炒作,造谣诬蔑。
《明报月刊》是思想性刊物,目前翻开收藏超过半世纪的《明报月刊》(简称“明月”)创刊号,更能感受查先生的器识与胸怀。根据说明,书的封面,是与“蔺相如完璧归赵”同样类型的古代玉璧,约制于周朝后期,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所谓一图胜千言,图片意含:中华文化等同碧玉,放到五湖四海,都得到珍惜和艳羡!
再说,查先生一生笔耕、创业奋斗,地点都在英国派了总督治理的香港。到目前为止,香港实施的仍是大英律例,结婚与离婚,都有法律制约。金庸在婚姻上,犯过法吗?
在加拿大执教鞭的陈完如博士,曾给友人写一封长信,引为“明月”创刊的宣言,题为《海外需要一本思想性的刊物》。
张文分析,《明报》创始时是小本经营的“同仁报”,专刊小说,只有副刊,没有新闻,也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据金庸本身归纳,那是1962年的内地难民潮、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促使报份飞跃增长。张圭阳认为,《明报》逐渐由一份以市井读者为主的小报,发展成为知识分子拥戴的大报,与金庸的学养和胆识分不开。
对中文报业的不灭贡献
突然觉得,金庸,他就是《明报月刊》首期封面那块玉璧,曾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千年传统,四海纵歌。如今,他已完成人间使命,脱离了血迹斑斑的污秽尘垢,冉冉飞升,完璧归赵。
发刊文章说,由于这本杂志由《明报》负责主要经费,所以叫做《明报月刊》。月刊除了名称与明报有联系外,杂志内容完全独立。编辑宗旨,简单说来就是“五四时代的北京大学式”与“抗战前后的大公报式”。期刊将设“自由谈”专栏,容纳各流各派言论。
突然觉得,金庸,他就是《明报月刊》首期封面那块玉璧,曾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千年传统,四海纵歌。如今,他已完成人间使命,脱离了血迹斑斑的污秽尘垢,冉冉飞升,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