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今时今日已进展到讲求效率与精简的时代,已很难再有如这样亲手写信函与窝心的问候关怀,可比较出当年我们是幸福的,也庆幸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书信,没被大意丢失,转眼30多年保存下来的这些文物,在我现年甚至往后的老年,有珍贵和温馨的回忆。
《学生文艺》是当年写诗的起步点,经常投稿诗作,几乎都获发表,而且在作品末还有主编几句赞美鼓励的话,很窝心,也增强初学者不断努力的脚步。当时,更难得的是这份纯文艺学生刊物还设有稿酬,更让人有“受宠若惊”之感。
庆幸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书信,没被大意丢失,转眼30多年保存下来的这些文物,在我现年甚至往后的老年,有珍贵和温馨的回忆。
后来继续努力写作,认真勤奋投稿,直到有一天,《学生文艺》寄来一封信及稿件,信上说该文艺刊物将要停刊,只得把未刊登的稿件退回以另投其他刊物或报社。这虽然是小事一桩,但当时除了惋惜之外,也非常感激主编对小作家们的尊重与关爱,即使停刊不再出版,也把作者们的稿件心血寄回通知,不会—声不响“倒店关门”就—了百了,这种有责任高度的文化工作态度,把大家带上工作积极的精神道路。
写诗的起步点
文艺写作路途须要自强不息的努力耕耘之外,其实也须要旁人和师长前辈的指导鼔励才能持之以恒,更上层楼。写作技巧和知识随着年纪增长也随之进步,终于作品开始在当年的南洋商报文艺版《文林》与星洲日报的《世纪风》版刊登,诗歌、散文、小说、微型小说等各种体裁都尝试写去发表。记得有—回,南洋商报《文林》主编杜南发给我寄来封信,上写着对我寄去的几篇作品的评论分析,告知作品可赞之处在哪,也分析作品不适用的原因,让我以后可多做参考,也为我文学创作之路指点了方向。看了很感动,直至今天,也很感激当年的指导,更让我佩服的是他对工作的热忱和对晚辈学生的关爱鼔励。我想,目前所有报社对不适用的来稿,通常投篮弃之如垃圾,让它沉默消失,鲜少会去函抱歉及回个谢意。当然,情况的可行性可能今非昔比。
不经不觉从年少到白头,蓦然惊觉已近六十耳顺之年。夜里推窗望月,时不时把过去几十年的书信拿出来整理,重新温习走过的人生,—边感慨—边感恩,从这些平常不起眼,平凡到没什么大不了的日常中,原来有好多暗藏的恩典与扶持,在学习的路途中跌跌撞撞,可以—步—脚印走过来,竟有如此多旁人前辈师长默默地扶助而自己当时是没发觉的,甚至还视为理所当然。千帆过尽,走到云淡风轻的境界,回首才知道亏欠很多古道热肠人士的恩惠谢意。摊出这些书信文物,虽然不属文豪或大师级之珍藏,但其中有好多的温馨与感恩。
(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主编寄信讨论作品
后来开始投稿给一些文化团体的文学刊物,如当时写作人协会的《文学》,新加坡文艺协会的《新加坡文艺》,周维介主编的《奋斗报》,阿裕尼文学与翻译协会的《同温层》等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收到陈川强先生(烈浦)的信函,告知所投稿的诗作已被选用,刊登在《文学》半年刊第16期,确认地址无误再寄上刊物,工作态度之认真令人敬佩,其“服务”之贴心也使人温暖。
(作者是本地作家)
记得当时接获稿费单,竟有二十大元,那种文人有价的喜悦难以言喻,但由于深居简出,毕竟当时还是少年,所以找个藉口回信说无法亲身到出版社领取稿费,并劳驾介绍好书代为购买寄上,—星期后就收到回应,不是书籍,而是现金,并附上信文解说,这微妙的额外“服务”,让当年的中学生很是感动。
念中学的时候就已爱上文学文艺,经过老师指导,接触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如:鲁迅、巴金、沈从文、朱自清和冰心等,接着是清代古典小说,台湾作家与现代诗人的作品;外国翻译小说与诗歌,看着看着,把岁月读进去了,写着写着,亦把自己写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