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冯蕉衣南来之后的日子并不顺遂。如他的诗《怨之辞》提及:“赤道的旅行/原不在意/怎知这是处以极刑的屠场/从这儿只瞧见万古人的奸狡/我怨失意的冷灰满衣襟”。显然,南来之后的冯蕉衣与命运对抗着,这首诗启示也预示他最后的悲惨结局。虽然郁达夫曾帮他找过教职,但后来却又失业,生活始终处在穷困潦倒的境地。最后冯氏在1940年因贫病交加而亡。

他于1937年出版的诗集《衡窝集》,是新加坡战前最早的诗集之一。在27年短暂的生命当中,固然创作时间不长,依旧完成了闪耀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绵密,特别是浪漫笔调的诗歌表现,因此被郁达夫评为“适宜于写抒情小诗”,且是“生来的抒情诗人”。

冯蕉衣的过世引起文坛高度关注,当时的星洲、南洋与光华三家日报,共出版四个特辑。其中,郁达夫在1940年10月17日的《星洲日报·晨星》副刊中刊登的“纪念诗人冯蕉衣特辑”意义非凡。郁达夫以文字为年青离世的诗人悼念,写下《悼诗人冯蕉衣》,他称赞冯蕉衣是“没有染上社会腐化的恶习”的“纯真的人”,并直指社会的晦暗不公,导致冯蕉衣最后的悲惨命运。不单文字上,郁达夫也亲自为冯蕉衣送上最后的敬意,并写道“我曾亲自送他入殓,亦曾亲自送他入土,向他棺上抛了最后饯别的一块土”。

此外,冯蕉衣的好友白荻、王君实等人,也集合冯氏的作品,请郁达夫写序,印制50本《冯蕉衣遗诗》,为冯蕉衣的诗作留下最后的身影。

冯蕉衣于1914年出生中国广东潮安,笔名拉因、砂金。他在1937年南来,之后在商店担任书记职位。他擅长散文与诗歌创作,在《晨星》《新光》《狮声》《文艺周刊》等副刊都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