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推广方面,张楚琨为了使小说更大众化,主导“怎样写新形式作品座谈会”,提倡采用墙头小说的方式,也提出墙头小说的三个主要特点。一、须根据一定的目的意识,规定具体的纲领去写故事。二、少描写,多叙述。三、文字浅显简洁,尽量掺入口头语,避开欧化方法。
知道一点新华文学……
战后,张楚琨在陈嘉庚创办的《南侨日报》担任总理,他推动抗战文学的时候,也不断强调要重视以南洋为现实题材。在《〈文章漫谈〉读后》中指出:“我们愿意忠告马华的写作人,我们生活在南洋,应该以南洋现实为题材,南洋虽然是抗战后方,但是仍不乏动人题材,这里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其著作有《滇缅公路考察记》《南北战场印象记》,主编《回忆陈嘉庚》等书。
1939年,他以《南洋商报》特派员和驻重庆记者的身份,回中国报道抗战情况,发表大量的战地通讯,采访国共两方的高级领袖,如董必武、周恩来等。日军入侵新加坡前夕,张楚琨与郁达夫、胡愈之、汪金丁等前往苏门答腊岛避难。期间,张楚琨还与郁达夫在印尼开了一家酒厂,让郁达夫担任老板,自己任经理。
回中国后,张楚琨曾担任厦门市副市长、全国归侨联合会副会长等职位。2000年于北京逝世。
出生于1912年的张楚琨,另有笔名楚云、郁如等。他九岁时随着兄长南来,在二三十年代,发表百余篇作品,有散文、诗歌等,也兼及翻译,大部分发表在《野葩》《堡垒》《小世界》等刊物。1930年曾用“郁如”为名,协助陈炼青编辑《叻报》副刊《椰林》。
短暂北归之后,张楚琨于1937年再次南来新马,接手编者——流浪的职位,担任《南洋时报》副刊《狮声》的编务,大力支持抗战救亡。他主张推陈出新,创了许多专号,如“华桥团结救亡问题专号”“歌咏戏剧运动特辑”与“南洋的通俗文学专号”等。除了报刊,张楚琨也接手《南洋文艺》和《今日文学》的编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