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Open House也是一个复合式场所,为什么它不但没有令人失望,反而让我大开眼界?仔细想想,也许因为Open House是以“共同生活空间”(co-living space)而不是以书店自居吧?反观茑屋书店称自己为书店,我自然会期待看见一个比较温暖的人文空间,因此当我发现里头商业色彩太多,空间设计又美得过火,美到没有个性,不免会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至少我很肯定,如果还有机会回到台北的话,我不会回去那里。我情愿把时间和钱留给台北的其他书店,尤其是那些不是光靠漂亮门面吸引人的独立书店,例如阅乐,例如浮光,例如小小,它们更值得我支持。
松山店有两层楼,据说比信义店更为宽敞,还多了个宠物友善的户外空间,内部空间以原木家具为主色调,大片大片的落地窗采光良好。听说开幕不到两天,会员已经多达1000。上网古狗资料,偶然发现一张照片,虽然天不作美,店外仍然排了一条长龙,个个打伞轮候。同样是个下雨天,我今年二月的第一天慕名造访,感觉却是冷冷清清。二楼的WIRED TOKYO cafe倒是座无虚席,前来祭拜五脏庙的信徒还是比精神饥渴的爱书人多。也许就是因为这样,这家茑屋给我的感觉并不像一家书店,比较像是一个商圈,换句话说,商业味比书香味重。
曼谷Open House打破了我对实体书店的印象,也打开了我对实体书店的想象,所以这回重游台北,一早就锁定了茑屋书店在台北开设的两家分店,因为东京代官山的茑屋书店和Open House,都是由KDa(Klien Dytham Architecture)这家成立于东京的英国建筑事务所一手打造,前者曾经入选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之一,后者去年也荣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的大奖。但我不确定台北这两家分店的设计是不是也出自他们的手——应该不是,否则我不会那么失望,因为希望太大,在我亲眼见过松山车站旁的二号店之后。我没有去过代官山茑屋,所以无从比较,但就算跟Open House相提并论,这家二号店还是输了不止一个马鼻,以致后来我连位于信义区的一号店都不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