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照远的吃播视频,受欢迎的本地点击量一般可达10万次以上;中国点击量则高达200万次。
美食主持人的角色举足轻重,但陈鸿认为,新一代比较年轻的主持人,生活成长的年代,物资较为丰足,或少了一些对食物的“回忆”。他说:“像我们这一代人,记得的是小时候陪妈妈上市场买菜。对小时候童年所吃的一些食物,认知和印象较为深刻。”
没有所谓最好吃的食物,也没有最好看的美食节目,林安娜心目中的理想美食节目须包含多样元素。她说:“要有能展现功夫的大厨,做得一手好菜,也能言善道。谢霆锋的《锋味》(前称《12道锋味》)是较突出的例子。除了美食,有明星献厨艺,有主持与嘉宾的互动,到不同国家寻访美食,和各地厨艺高手挑战,并探索异国人文风情。即使有些商业元素但不突兀,还有带动潮流的效果。”
韩国自三几年前掀起“上网看人吃饭”的风潮后,衍生出新词“Mukbang”。Mukbang取自语“吃”(muk-ja)与“广播”(bang-song),合起来译作“吃播”。韩国人叫了外卖或泡个面,打开电脑手机上网,一起“开饭”看吃播。“吃播客”不只是吃个不停,还要清楚地录下吮吸、喝、咬、咀嚼的每一动作细节,直送“饭友”电脑的另一端。
《深》《孤》都改编自漫画,前者讲述了深夜营业的后巷小馆子老板和客人之间,从食物开始的相互交流;后者主角井之头五郎独自走访各地,在工作之余一个人寻找美食,这也是日本人普遍上习惯一个人用餐的行为。
后来,日本制作让厨师对决的《铁人料理》(Iron Chef)系列,让人看到食材在不同厨师手下变化多端。实况电视节目让厨师担任主持或评审,晋升名人之列。西方名厨Gordon Ramsay、Mario Batali等都是这样走红。
美食节目初期 传授厨艺为主
美食节目种类各异,百花齐放,各花入各眼,其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口味的变化。
目前为全职的梁照远,一星期制作两次吃播,都有中英语两个版本。他是经常举办大胃王比赛Food League Singapore的成员,去年受邀参加上海的大胃王竞吃秀《来吃来吃大胃王》,打开了中国市场。
《顶级厨师》(MasterChef Singapore)新加坡版最近播出,本周末是大决赛。喜欢看美食节目的观众黄新惠(41岁)说:“我喜欢看美食节目,尤其喜欢看有关街头美食的,例如马来西亚《阿贤贪吃路线》,从饮食文化了解社会面貌。像《顶》这样的烹饪赛,早在十多年前就火热,虽然有人说新加坡版现在才推出像炒冷饭,但我觉得可以看到本地参赛者较量,当中也有年轻人,还是有看头的。”
他把吃吃喝喝的画面制成吃播视频放上网,内容分两种,一是大胃王速食挑战,快速吃下大量食物;另一种是把食物摆满桌后拍摄自己吃饭,吃得比较从容、享受。
不过,对许多忙碌现代人来说,美食节目趣味内容更具吸引力。陈鸿说:“制作得像纪录片式的美食节目,可能太严肃了。现代人喜欢带有点轻松kuso(恶搞)的,适当提供点趣味画面。”
陈鸿相信未来美食节目走向应该回归到内容至上。他说:“少即是多,给对的,不一定最贵。这点和食物一样,有时候简单的食物,就是幸福的味道。”
迪希瓦认为,美食节目任重道远,即兼具“传承”意义。他说:“从小看美食节目的小孩,长大后还是会喜欢看,而且喜欢烹饪,对饮食感兴趣。”
新媒体上的美食视频就像自助餐,选择多,任君选择。 但追求精致食感的美食家不一定满足于撑到饱的自助餐,而是推崇回味再三的优质内容。
梁照远说:“吃播给人新奇感,自己可能没办法吃这么多,就想看吃播客如何狂吃。也有人正在节食,看吃播也能带来一点视觉上的满足。我自己也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别人的吃播视频。”
以《阿鸿上菜》红遍新马及中港台的美食节目主持人陈鸿,比较亚洲不同地区的美食节目特色,指出从中可窥探出不同地区的社会面貌及人文风情。
美食节目从“教煮”(教人煮饭)演变到厨艺竞赛、综艺娱乐到时下流行的网上“吃播”(吃饭直播),还能变什么花样?美食节目主持人告诉联合早报记者,受欢迎的美食节目离不开教育、娱乐和传承三大要素。
欧亚餐馆Folklore主厨迪希瓦(Damian D'Silva)出任新加坡《顶》评审之一,他说:“无论是煮简单的一道菜,还是一桌盛宴,美食节目看了很吊人胃口的。网络上食谱众多,一道炒蛋就有各类私房食谱和名厨的版本可参考,让人也想亲自下厨试试看。”
陈鸿认为,网络上的视频偏向商业化,追求眼球和点击量,少了内容上的感动。他直言:“网红做的直播美食节目,有的太free style了,但这好像是新媒体垃圾文化的一部分。”
优质美食节目寓教于乐
美食节目一箩筐,有人说美食节目的优点是,看了没吃入嘴里,不含热量卡路里,所以越看越欲罢不能。
吃饭直播节目 迎合年轻人速食喜好
美食节目透视亚洲历史人文
本地吃播客:网友爱看本地特色美食
陈鸿说:“华人吃饭讲究人多热闹,节目也反映这点,画面上出现人多、食物多的情况。虽然热热闹闹地,但可能会失焦。有时候,需要一点留白。日本近来一些美食节目,有的似乎比较‘注重感觉’,看节目五感上也有不同体验。除了资讯,也提供一些思考和消化空间,看了后观众可咀嚼内容。就连以食物为剧的《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及习惯。”
梁照远(30岁)是本地知名的大胃王,专业的“吃货”纪录包括:8分钟内啃掉92只鸡翅膀,6分钟吃200个饺子,36分钟内吃下10人份的椰浆饭,20分钟内吞下13盘福建面等等。
走出了厨房,人们开始在各地寻觅美味,到不同国家寻找当地小馆子及各类街头美食。近年来,以人文纪录片的方式解读美食生态,反映美食及人们生活的联系,如中国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网络平台Netflix的“Chef's Table”等。
他说:“现在网络上流行吃播,各地的内容风格有些不同。像中国的吃播,和网友的互动性比较高,比较多留言,他们喜欢看到享受美食的画面。新加坡网友追求新鲜感,每次吃播有本地特色为佳,例如吃海南鸡饭等。西方受欢迎的吃播则以快餐类食品为主。”
他一针见血地说:“新加坡人自认是‘吃货’,但对我们本土的饮食历史和传统,并不了解。有本地饮食内容的美食节目,能达到教育意义,让人边看边了解。”
新媒体平台,“喂养”另一种美食节目需求,反映新一代人对饮食文化及生活的概念。目前在互联网上火热的“吃播”(吃饭直播)视频符合年轻人的“重口味”。食物摆满桌子后,打开摄像镜头,一个人大快朵颐,吃得滋滋作响,或做速食挑战,看可以多快吃完盘中餐。
一度,台湾美食节目加入综艺元素,主持人及明星做美食寻味、比拼、过关卡等,如《型男大主厨》《美食大三通》《食尚玩家》等。韩国烹饪节目如《拜托了冰箱》《今天吃什么》《白钟元的三大天王》等,明星配名厨的组合大受欢迎。上烹饪节目的名厨如白钟元等人,还被冠以“Cheftainer”(即英语Chef厨师及Entertainer娱乐界人士的结合词语)的名称。
美食节目如此变化多端,也主持美食节目的96.3好FM主持林安娜认为:“美食当前,谁能抗拒?这就是美食节目的优势,讨喜又有可看性,人们百看不腻。”
吃播节目,在网络上火爆,世界各地从美国到中国,吃播视频不胜枚举。一些餐饮业者看好这个宣传管道,让吃播客试吃制成视频,催生“吃播客”新职业。
知性美食节目 拍出人文风情
早在四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开始有美食节目,主要是教导家庭主妇烹饪方法。60年代的代表是朱利亚·查尔德(Julia Child)的烹饪节目,让美国人认识法国菜,功不可没。八九十年代为华人观众熟悉的则是“方太”方任利莎、美籍华裔明星厨师甄文达(Martin Yan)等,都是对着镜头边说边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