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担起了启蒙和提升国民素养的重任,这个重要的观念一直备受欧美等国家所重视。英国、法国和德国,早在二次大战前,便在不同程度的学校里设立艺术教育。上世纪初,北京大学首任校长蔡元培先生最先到德国考察教育,发现艺术教育对于栽培良好的国民和推动国家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蔡氏回国后,担任教育总长,他开始规划国家教育的方针,当中便提出艺术学习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同时,他又邀请在巴黎醉心现代绘画的林风眠回国,先后在北京和杭州兴办艺术学校,孕育了吴冠中、朱德群和赵无极等等的国际艺坛大师。

原子弹爆炸后,烽火消弭,各国的代表来到东京商议战后重建世界和平,当中有英国阵亡将士眷属朱莉娅·克莱门茨(Mrs.Julia Clements)女士,她从日本回到战后残破的英伦。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深深烙印在许许多多无辜百姓的心坎里,大家在困境下挣扎求存,眼前一幅幅真实的炼狱图像,实在难掩她心中的悲楚。战争的受害者何处觅生机?朱莉娅·克莱门茨受到日本花道展览的感动,也尝试以花艺作品来治癒人心,她到处示范西洋花艺,以演讲激励迷惘的妇女。果然,生命的光辉再一次在死灰中复燃,让人从苦难的深渊中走出来。

1945年,落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了。

(作者是花卉艺术工作者/澳洲全国视觉艺术协会(NAVA)高级会员 www.hermanfloralart.com)

艺术教育越深化,社区和个人的创造力便自然越强。

蔡元培认为艺术教育的肇始,必须首先学习人类的美术史;如此一来,一切未开化民族或各种形式的原始艺术便会得到尊重,艺术教育开启了人类彼此了解的大门。今日执掌艺术牛耳的法国,在中小学里都设有艺术史、视觉艺术,以及艺术鉴赏的课程,让国民自小就耳濡目染。英国在2016年3月公布了文化政策白皮书(Culture White Paper),报告书强调了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培育国民素质的重要旗舰,并且建议艺术教育应该推展到不同的社区,使艺术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教育越深化,社区和个人的创造力便自然越强。未来世界,创意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民的艺术教育是不容轻视的。

艺术教育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艺术其实是人类的情感与思想的外在发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不独是五官的感受,也要去理解人的内在思潮与情绪,因此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和认知的深度,把人的自信心建立起来。学习艺术让人有审美和欣赏的能力,教人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含有社会性(Sociality)的功能。对个人而言,学习艺术是积极地在建设理想的人生;对社会而言,人透过艺术的修养学会跟社会多元的文化和谐共存。换言之,艺术教育不只在学艺,其实是在学做人。

面对一片废墟,何处觅生机?生命的活力在哪里?这些问题,正是当时日本小原流(Ohara School)花道宗师小原丰云(Houn Ohara)所想的事。最终,他想透过植物的生命力,来鼓舞民众在艰苦的景况下积极生活。于是便跟草月流(Sogetsu School)宗师敕使河原苍风(Sofu Teshigahara),合作筹办一场花道展览。在苍风的心中,外面的物质世界已经崩坏,他所探索的乃是内在生命的价值。这两位艺坛的一代宗师,好不容易从瓦砾中找来有限的花材,花材虽少,却见枝叶的旺盛生机。在战火的破坏下, 难以得到玲珑矜贵的整套花器,只好尽力把花卉安放在零散不一的破缶旧锅里。他们把花艺视为现代雕塑,寻求艺术上的最佳表现,创造了不少精彩的作品。两位艺术家以怀抱国人的热情,克服了种种障碍和贫乏,终于举办了战后第一次日本花道的公开展览,还邀请各国使节军眷来参观。这一次展览,不只激发起伤痛的民众重拾力气,也让外国人留心和侧目,认识到艺术发挥了唤醒人心、启廸人生的效果。

未来世界,创意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民的艺术教育是不容轻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京被美国的战机炸得稀巴烂,火海过后,房屋只剩下颓垣败瓦,家园残破,满目疮痍;人们从泥灰中爬出来,衣衫褴褛,饥肠辘辘;艰难的生活令人意志消沉,不知何去何从?

艺术教育是构建理想人生的推手,不只有助甦醒人的心灵,也能拓宽人们对事情的深度了解,拥抱积极的人生观。这个推手所释放出来的建设能量,是如此巨大和无限,实在叫人难以想象!

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