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7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了两篇探讨回教徒护士在工作时戴头巾的读者来函,来函的作者都对政府有可能改变实行多年的头巾政策表达了个人顾虑。

不过,在这些网民的连声讨伐当中,也有友族同胞对早报愿意提供空间让人公开讨论这一争议性话题表示认可。他也希望报章能够尽快刊登其他读者的不同观点。

延伸阅读

更有甚者,一些选择性聆听的人,或许因为文章的观点与自己相左,就截选其中一部分攻讦,甚至剥夺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一种话语霸权。关键课题或因为这类行为无法得到充分讨论,导致人们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那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有网民在回应“剪报”贴文时,质疑这是“华人特权”的观点;也有人认为来函作者只敢投书华文报,说敢于发表看法的读者应该用英文来发表意见。

到了30日,早报刊登了另一名读者来函。这名蔡姓读者觉得有义务为我国回教徒在华文媒介发声,并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多元社会,理应更包容少数群体,不应惧怕不同,这样一来社会才会更坚韧强大。

家母爱看的某国对外频道有不少内容明显是政治大外宣,一不小心就很可能被“洗脑”。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为什么要掏钱看对方的广告,应该是他们出钱请我们看才是。

毕竟,如果母亲大人对世事形成了偏见,影响了判断能力,那对于每天都要面对她的我,就大事不妙了。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tanky@sph.com.sg

华春莹的处境,我颇能理解。新加坡经常遭遇这种选择性报道,比如某些媒体总爱聚焦于“不够民主”“不能嚼口香糖”“鞭刑”,我国领导人接受采访时,各地媒体也经常“各取所需”,截取符合自家利益的角度。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月2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播放了一段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办公室主任、前陆军上校威尔克森的视频。

两篇来函刊登当晚,就有人使用早报应用的“剪报”功能,将来函贴上社交媒体,并附上简单的英文翻译,让友族同胞也能看懂内容。

报章每天能够刊登的读者来函有限,而且同一个课题的来函未必能同日寄到,截取某一天的来函指责一个群体不开明或存有种族歧视是以偏概全的做法,非常不公平。

据报道,视频中威尔克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想破坏中国的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中国的动荡,与维吾尔族人一起刺激北京,无需外力就能从内部搞垮中国。当时,许多出席记者会的国际媒体问了不少问题,但最后没有跟进报道,促使华春莹最后得出对方“选择性报道”的结论。

不过玩笑归玩笑,我还是得不时根据不同媒体的报道,以及自己对课题的理解,提供不同视角和资料,来进行“反洗脑”工程。

资深媒体人默乐(Bertha Henson)转载这两则“剪报”时也在面簿贴文中指出,人们能够以不同视角看待课题是一件好事,早报勇于刊登这类来函值得赞许。

我满心期待上次翻译“剪报”的人会依样画葫芦,将这篇来函翻译、上传、分享,让友族同胞知道华文圈子中也有具备包容心、思想开放并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声音。结果我失望了。这篇“不同观点”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相同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