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如此,便对么”,是鲁迅《狂人日记》里“狂人”深沉的呐喊。这个100年前的呐喊,如今似乎余音仍在。在这21世纪的文明社会里,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依然像“吃人”般,一点一点地啃食人们的心灵与尊严。

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非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而要因时因地遵循人与人性的发展规律,作出调整和改变。任何一个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与因素,脱离了该背景与因素,制度就显得不适宜了。如果为政者沿用旧制,是否就会因罔顾人而产生对人与人性的某种抑制和打压?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究竟是重视“以人为本”,还是强调“制度为先”?究竟是制度为人服务,抑或人服从于制度?

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性情、心灵和精神有自然发展规律。有效合适的管理机制,要配合这灵动的人与人性。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说,管理人就像种树,要把树种好,就要顺应树的天性,给足让它健康生长的客观条件后,就不去理它,这样既能保住它的天性,也能让它自然生长。管理人也是如此,过度的管理不但会影响人的自然发展,也会压抑其本性,使其得不到很好的成长。

建国以来,我国为政者的管理理念,以不断变化的思维与心理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上世纪末更强调“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重要性,体现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古老智慧。然而,我们必须反思,这些年究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又应当如何取舍,如何采取一种合情合理的辩证观去审视?

“从来如此,便对么”所提出的控诉,我们依然要警惕。当然,是否沿袭旧法与旧制,还需要高度智慧者的辩证能力。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对为政者择善的功夫与智慧的一大考验。

社会是一个有组织、有结构、有制度,包含各种人类关系的集合。社会要和谐安宁,为政者采用何种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天底下没有最好的机制,只有最合适的机制。机制管理的是人,就应当以人为管理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最合适。

孟子在先秦时期就极力主张为政者须行“王道”,以仁政广布恩义。仁政,就是以“仁”为管理理念。所谓“仁者,爱人”,所以仁政即以人为施政核心,以人的福利为终极关怀。相比法家所主张的“霸道”,虽然很快使得国富兵强,可是不人道的理念始终是不适合管理人的。

我国素来以高效行政管理著称。不过,眼前的社会今非昔比,在管理手法与思维上若不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会加深民间的不满情绪,以及加剧种种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近来,有学校毕业生因拖欠学校杂费而遭教育部扣留成绩单正本和毕业证书,暴露了行政管理方面缺乏对人的足够关怀。在这一事件中,当局称此为“由来已久的做法”,人在制度面前的无助与渺小可见一斑。(编按:教育部长王乙康说,教育部将检讨学生拖欠学杂费时领不到成绩单及证书正本的做法。)

社会管理固然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但社会由不同层面和范畴的事务组合而成。简单说,不同事务有其自身属性,管理必须要配合其属性,而不是对其强行扭曲。试问,我们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去经营树人育人的学校,是否适当?我们以工具理性的思维去管理包含人文精神的艺术,是否恰当?我们以高度行政化的经商管理去经营文化事业,是否适宜?以上所举,凡教育、艺术与文化,都有其共同核心价值,即“人”,管理以上三者,就需要一定的人文关怀,否则必然会出现或大或小的社会问题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