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

本地华文教育与文化界似乎又开始讨论华文教育之前世今生,但所怀的心情是沉重的。论者担心华文教育及其文化生态更明显走下坡,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更加边缘化,到最后沦为街边和小贩中心一般性的沟通口语;甚至从长远来看,也不普遍存在于各主要社交媒体,因为年轻华族群体大多使用英文在社交媒体互通信息。

新加坡的华社团体、华族文化团体应共同构建具前瞻性的中长期规划愿景蓝图,包括如何让精深华语及其文化价值观,成为走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实用技能。

在未来情境之中,除了具备实用知识如数码科技、工程学、金融等等之外,也必须配置语言文化的软实力,才能在上游竞争。一般性的社交华语不具备上“战场”的实力,这是肯定的。

这种现象或情境若形成普遍性存在,华族文化很自然会不断淡化,最终结果是将来大多数新加坡华人只会说社交华语,对华族文化(包括价值观、艺术、文学、东方哲科思维、社会关系等等)普遍缺乏基本认知,对母族文化自然没有自豪感。

本地华族的母语程度大多只达到能听能讲的程度,很少人能在课余工余,勤于阅读母语书报和书写。以这样的母语文化水平,自然无法深入了解和领悟其传统文化的精彩内涵,更别说有任何意愿去思考如何传承母语传统文化了。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在于,人们已经无法同母语产生情感上的连系。

经过冠病疫情的冲击后,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回到重组已然碎片化的全球化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一种区域性多重合作模式的产业与科技创新时代。

更直接的说,一个人所掌握的族群语言能力,与其相关文化自尊基本上是成正比的。

(作者是退休人士,曾任跨国企业高管)

这种情境的不断扩大,将造成华族年轻群体只会以社交性质的华语沟通,但缺乏更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形容或讨论更为深入的知识面、情感及文化的事物。

接下来的20年除了英语,教育搭配以高级精深华文和文化创意课程,将会是必须具备的区域竞争力。对新加坡而言,经济发展机会更多的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区域,这早已是共识。新加坡产业界和教育界的机会,是成为有价值的区域中介与合作者。

以当下的趋势而言,什么才是华文教育应该聚焦的的关键问题?

本地有关专家学者除了坚定不移地承担华文传承使命和不断呼吁之外,也有必要持续加强华文教育方针下的知识面与“文化认知度”的紧密结合,形成语言加文化认知的高度协调。在这过程中,如何修正学生对华族传统文化的偏见与误解是关键。年轻人大多认为,华文是过时的东西,一旦这误解无法在学习时期修正过来,踏入社会就更不会回首华文和关心其文化了。

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重点是寻找区域机会。

但是,若从大众娱乐层面来看,中国连续剧、中港台电影、新传媒连续剧等等,还是比较容易为华族所接受。不过,这只能算是精深华族文化的一个表面现象,而不是深层内涵。

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历史、经历和挫折感,就让它走入历史吧!展望和聚焦前景才能浴火重生。

现有语文政策改变,是否就能改善华文的前景?华文科的分数是否应该重新计入大学入学积分标准?笔者认为机会不大,而且只是治标不治本。在高竞争的经济社会中,任何一个学科要有吸引力,其经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标准。当然,想当艺术家则是另一回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将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和跨区域巨大经济合作新动力。新加坡的经济政策必然会顺应这个大趋势,之前所缺乏的动力和方向感将随之而来。

这正是新加坡华社包括社团、教育和文化界人士的担忧,一旦这情境成为最终事实,新加坡华人除了血缘关系之外,跟华族传统文化就不具备实质意义的关系了。

新加坡的语文政策演变至今,英语与英文书写的使用价值大大超越所有母语,导致华族尤其是年轻一代能书写通顺华文的人越来越少,结果形成书写能力不足但口语流行的社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