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宗教文化的社会,推行语文政策时须避免过度强调某一个族群的语言,尤其是最大族群的华语。甚至于针对华社的讲华语运动,也要非常敏感的处理。这一点欧进福先生的文章《讲华语运动40年回顾》(11月4日《联合早报》言论版)有详细叙述。
吴先生提到“英语反宾为主,而母语被鹊巢鸠占,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的确,我国的特殊情况便是母语式微的根本原因。首先,我国地小人多,没有天然资源。为了发展经济,只能完全融入以英语为主的先进国家经济体系。在这方面我国是非常成功的。但人民富裕的代价便是必需牺牲母语。
当中国和本区域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好,经济往来越来越频密,我们周边的国家学习华语的人多了,也会促使一些国人正视华文华语的学习问题。因此,我对母语的展望是乐观的。或许我们现在处于母语学习的谷底,当国际大环境改变时,情况将会改善。
当然,这当中还存在许多变数,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改变。但我国人民是相当务实的,就如我们过去接受英文英语一样,接下来我们也有极大的可能重新拥抱母语。
简单地说,当年我国的生存和成功是以牺牲母语换回来的。母语尤其是华语的衰退是无法避免的。而我国是一个小国,很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以笔者为例,我小时候最向往到伦敦去,也喜欢观看好莱坞大片。笔者也有同事为韩剧而学习韩语。而文化实力,也就是软实力,一定须有经济实力为后盾。
吴俊刚先生的文章《双语不是优势而是必需》(11月6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准确地分析了母语在我国式微的原因,也表达了对这种趋势的担忧。但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界,便可以用较为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个情况。
随着本区域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日益强大,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会增加。不久前我听太太说,她一个朋友的孩子希望年底学校假期时到中国重庆旅游,因为孩子的偶像是重庆人。本地年轻人一般不热衷到中国旅游,朋友的例子倒是新鲜事,展现的正是一种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