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联合早报》刊登了国立教育学院两名学员的线上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华族小学生中,只有11%对使用华语具有信心。指导这次调查的胡月宝副教授说,调查问卷不是语言能力测试,而是受访者对自身语言能力的主观评估。通常能力与信心成正比,能力高则信心强,能力低则信心弱。如果调查的数字可靠,我国小学生的华文华语能力堪虞。
此外,编写者在课本附录中详列课文词语表,对学生复习与巩固词语,确实提供了一臂之力。至于一篇课文中词语量的多寡,编写者应当妥善拿捏。所谓过犹不及,太多或偏少都不理想。
我很敬佩这位妇人。她明白华文华语的重要性,在孙子年幼时就指导他学习。尤其可贵的是,她善于借用大自然活生生的教材。我想,孙子在她的调教下,到了入学年龄,华文华语必将顶呱呱。
据2月2日电视台8频道新闻,教育部已与新传媒合作,在学校录制校园活动,增强中一华文新教材生活化。这是好的开始,对学生有益。
不久前,读者黄声扬在《联合早报·言论》发表《试说中一新课文》,批评中一新课本《华文伴我行》的一篇课文内容不合理,主人翁性格模糊。这是善意批评,希望编写者斟酌参考,避免重蹈覆辙。这类课文内容趣味化固然好,但必须建立在真实化与合理化的基础上,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美丽的星期天早晨,我在公园散步,听见一个老妇和身旁幼童的对话。他们站在树下,那时凉风习习,妇人指着微微摇动的树叶缓缓地说:“风,风吹,风吹树叶摇。”幼童也跟着说了一遍。
转眼就是农历新年,好些学校都要学生合唱新年歌,营造佳节气氛。据我所知,某华文特选小学的音乐老师指示学生各自学唱一首新年歌,录音录影,当成作业呈交。我觉得这是新颖、有意义的做法,有利学生学习华文华语。
我不顾冒昧,和妇人攀谈起来。原来幼童是她的孙子,今年四岁。不管在家或外出,她都会用华语和孙子交谈。如今,孙子已能掌握一些简单句型。
目前很多华族家庭都用英语交流,无法给孩子学习华文华语提供助力。学校里除了华文和道德教育课,其他科目的教学媒介语都是英语,学生接触华文华语的时间极少。缺乏家庭的助力,学生学习华文华语自然觉得困难,水平低落是可以预见的。
关于词语教学,现在很多年轻华文教师热衷于采用对译法,不管词语是否深奥难解,一律用英语解释。鉴于学生英文强、华文弱,此举甚受学生欢迎。但是,解释词义只是起码要求,指导学生怎样使用所学词语才是关键。如果教师在解释词语时,以造句的方式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有关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特定用法,对学生帮助更大。不过,这种方法比较花时间,教师备课时得多下功夫。
传统新年歌曲词义积极,给人带来新希望。就如《恭喜恭喜》的第二段歌词:“冬天已到尽头,真是好的消息。温暖的春风,就要吹醒大地。”仅此祝愿新的一年里,莘莘学子快快乐乐地学习华文华语,并且取得成功。
平心而论,我国相当重视华文教学,不遗余力地推行各种措施,包括编写与修订教材、改善教学法、增添设备等等,但似乎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水平始终无法提升,其中是否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