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首度到中国山西浑源,前往城南恒山下,探访悬空寺。

最有价值的是嵌在悬空寺南楼千手观音殿下山壁上的两方石碑,一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的《游悬空寺碑》,二为金大定十八年(1178)的《释迦宗从之图·三教之图》残碑。

依观察,殿内的三圣造像,为清代漆金泥塑风格,年代并不久远。

三教殿位于悬空寺北楼第三层,殿内正中是佛陀,左边老子,右边孔子,集释道儒三教教主于一殿,展示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

金国大定年号为中原南宋初期,距今800多年。即使向前再推论500年,也只是唐代而言。

直接体现三教合一形象之处,就是位于全寺最高处顶层的三教殿。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记》赞誉悬空寺为“天下巨观”,就三教合一重要的文化意义而言,此四字也可当之无愧了。

据了解,类似于同一殿供奉释道儒三圣的独特格式,还有四川大足妙高山的“南宋三教合一窟”(宋窟遗址第2号),同样为佛祖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的石像共处一窟。

2018年重访悬空寺,时隔16年,已开发成国家5A级景区,环境焕然一新,崖下引恒山水库注入,已重现一泓清流,蜿蜒出谷。

但此二寺名,均不见于历代古籍文献。只有悬空寺山门附近的崖壁上,刻有“玄空阁”及“悬空寺”等数方摩崖石刻题字。

据现场细观,“玄空阁”为明嘉靖年甘肃巡抚陈斐所刻,比邻的“悬空寺”题刻则是年代稍早的明成化年间大同知府张升所书;北楼后侧岩壁亦刻有明嘉靖御史郑洛题诗《早过悬空寺》,可见当时的名称就是悬空寺,玄空阁或许只是陈斐的文人笔下赞词,不能作为所谓“原名”的依据,至于玄空寺就更是不知何来了。

可知800年前金代的当地人,已不知该寺建于何时了。

当年仍走国道,一路尘土飞扬,车入山间峡谷,山崖间峡对面就是著名的悬空寺,崖下金龙峡谷,因多年淤塞,一片沙石,游人不多。

年代较早的《游悬空寺碑》,保存较为完整,碑名证明当时已名为悬空寺。

历代古籍中,也未见有任何悬空寺建于北魏的记载。这种说法,最早竟然是出现在距离北魏千多年后的清朝!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记》赞誉悬空寺为“天下巨观”,就三教合一重要的文化意义而言,此四字也可当之无愧了。

有说法称悬空寺原名“玄空寺”或“玄空阁”;玄为道,寺为佛,“空”则为共同观念,说明寺名早三教合一之意。

目前所见,清顺治版《云中郡志》及乾隆版的《恒山志》,才有“悬空寺始建于后魏”的记载。

悬空寺以建筑之奇闻名,完全不按常规设计兴建,三层楼阁木结构全部“高挂”在峭壁上,犹如天上琼楼玉阁一般,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石碑,碑文约800字,内容分两部分,前为《释迦宗从之图》,后是《三教之图》。碑文大意是赞颂儒释道三教创始人各自不同的出身和业绩。

此说历代未见,突然出现,称是根据世代传说,既无历代文献佐证,又没碑石实物支持,实难成立,只是让传说成了“历史”。

有学者研究,悬空寺的位置,符合“桑乾之阴”,但完全不符合“岳山之阳”的地点,故与北魏的崇虚寺无关,崇虚寺也与静轮宫无关。称它们为悬空寺古名或前身,应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查《魏书》《水经注》等史籍,当时京都建有大道坛皇家道观,静轮宫则为坛东北“旧有”的高台式道观,早已倒塌。后来孝文帝决定把皇家道坛迁移到“桑乾之阴、岳山之阳,……仍名为崇虚寺”(据《魏书·释老志》的“立崇虚寺诏”)。

但作为千年古寺,“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应该就是悬空寺的三教殿。

这通石碑的年代,仅比王重阳创立三教合一的全真道晚了11年,说明在金代,悬空寺已集三教于一寺∕殿,体现了当时在山西的“三教合一”宗教观念。

最重要的是在这篇游记中,金代邑人已写道:“信悬空之岩,古之遗迹,始自建兴于何代?又不知栖隐者谁也?”

据说在栈道岩壁上还有大定八年金田兴重游的字刻,但未能目睹,即便属实,也只说明在金代的悬空寺,已是一座“旅游名胜”。

一般介绍文字甚至论文,均称悬空寺始建于5世纪的北魏王朝后期,距今已有1500年。又称当时名称为“崇虚寺”,其前身则是建于京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静轮宫。

目前所见,有关悬空寺记载年代最早的存世文物,只有保留在悬空寺的几块金代石刻碑记。

二度参访,除了体会奇景及近观建筑之“秘”外,也因为这里号称为中国“国内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