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

梦是人生重要经验之一,既真实又神秘,古今人们都想要理解梦境的含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梦书的记录与文物出土,显示当时人们对“梦兆”的重视。

随近年积极开发,仙公山已名列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习近平当年在福建当政时下乡调研,也曾登山考察。

目前所见的何氏九仙最早记载,为宋代的地方志书(如《莆阳旧事》《舆地纪胜》等),明朝才列入道教神仙名录,显示宋朝是这一信仰崛起的重要时期,何氏九仙故事亦在南宋基本定型,不再衍化。

只是人生如梦,登山祈梦,恰似梦里寻梦,梦里不知身是客,忙里不觉花落知多少,如此不知不觉,也就无知无觉,睡梦之间的日子,就这样过去。

数年前重访乡里,再登仙公山,相隔30年,山岩依旧,建设全新,已有缆车登山,游人如织,一片兴旺景象。

据了解,迄今仍有不少人在此过夜,体验流传千年的祈梦文化。

早年听长辈以闽语谈仙公山祈梦,说的是“运梦”(泉州话)。古代原有“梦魂”与“魂梦”二词;前者为梦中之魂,后者则是魂入梦中,如同祈梦;因闽语“魂”(hun)与“运”(un)口音极近,故“运梦”或许就是古语“魂梦”流传地方口语的别音。

福建的何氏九仙信仰,源自莆田仙游县九鲤湖,传说何氏兄弟在此乘九鲤成仙,武则天还因此特别设置“仙游县”(见宋《仙溪志》)。

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曾随父母返乡,循山路攀登仙公山,在山上还见到庙里墙边有人侧卧和衣而眠“祈梦”,印象甚深。

山下两条溪水汇合成俗称“仙溪”的杏川溪,溪畔的杏村,为我原籍故里。

早年先父下南洋谋生,先母留居乡下,每天都得上仙公山砍柴;上世纪30年代,先父也曾组织泉山公司,在山腰开垦山地,开辟茶园种茶。今天半山的登山缆车站处大片平地,就是当年山腰处开垦整平的茶园所在。

马甲双髻山也因传说何氏九仙曾到此而成为仙公山,与九鲤湖九仙信仰同源一脉。

福建是宋代科举大省,两宋考取的进士总人数有四分之一是福建人,高居全国第一,使得福建独有的地方“梦神”何氏九仙信仰流传各地,并随移民传播海外。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人刘禹锡这一千古名句,仿佛就是为仙公山而写——因为它就是以山上“有仙”而得名。

占梦或解梦,都是睡醒后才对梦境的解释,属于被动;“祈梦”则是向神仙祈祷“赐梦”,属于主动的寻梦。

古今人们都想要理解梦境的含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梦书的记录与文物出土,显示当时人们对“梦兆”的重视。

明清两代,福建的九仙信仰与祈梦习俗,吸引不少文人名士到访,如清初名相李光地就曾登马甲仙公山祈梦,成为闽南梦文化的独特代表。

新加坡天福宫崇文阁就是为学子祭祀文昌梓潼帝君而建的专祠。

所谓山上有仙,是指道教“何氏九仙”。

九仙文化,多为世人得道成仙模式,形成时间较晚,如南北朝时于南岳衡山修道归真的“南岳九仙”;约晚唐才出现《九仙经》,到宋朝方有“太清境有九仙”(《云笈七签》)之说。

道教文化以九数为尊,源自中国古文化,因“九”为极数,十就进入另一级别,故上有九天,下有九泉,连星官地位最高的北斗七星亦称“九皇星君”,以整个北斗星群七现二隐,实有九颗星之故。

山上原有的三座古寺庙,分别奉祀文昌帝君、佛陀及何氏九仙,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民间习俗。

“何氏九仙”也是世人成仙模式,其传说虽上溯汉朝,但出现时间应在唐宋之间,是福建及部分广东地区独有的民间信仰,具有民间俗神特征。

宋代科举竞争空前激烈,士人纷纷向神明祈梦,寻求预兆考试成绩,导致祈梦成为流行风气。当时有些观庙还专门建有“祈梦馆”,著名的祈梦神有京城开封的二相公庙(见宋人笔记)等;特别是被认为文曲星转世的四川梓潼神,在元朝时更被官方正式封为文昌帝君(全称“文昌梓潼帝君”),成为各地学子的保护神。

山间拾步,秋风如醉,游目骋怀,仰观俯察,山上山下,依然是一样人间,处处红尘,依然有各种人生的追求与盼望,或许这就是仙山祈梦习俗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吧。

仙公山,位于福建泉州城北郊的马甲镇,为泉州城北第一高峰。

最特别的是其中奉祀何氏九仙的丰山洞,大殿两旁分别设置有两层式的木板大眠床,如此罕见布置,当然就是供人“祈梦”之处了。

何氏九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祈梦”,这正是宋代文化界与民间的流行文化。

山并不高,但山形甚奇,山顶双峰并峙,远望如妇人双髻,故称双髻山,但以民间俗称“仙公山”最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