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二:迎接人本与工艺复兴

新年伊始,各行业开启对于2025年的展望。创意设计作为潮流先锋,各大平台发布的新年趋势预测如风向标、指南针,总结出值得期待关注的亮点。目前为止,创意杂志Creative Boom、设计软件Adobe、内容制作平台Artlist,以及建筑设计公司Gensler等,以不同领域视角先后发布了新年趋势报告,内容涵盖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风格、品牌营销等,其中不乏重复出现的观点。

在后疫情时代,设计更注重唤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和记忆。大胆运用对比色、暖色调或熟悉的怀旧图案,“设计碳水”将提供视觉和情感上的滋养,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体验。

在英国,5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40%,且掌握高达80%的财富。我国与其他成熟地区一样,正逐步迈入超老龄化社会。几大预测报告认为,打破代际之间的隔阂,制作跨时代的内容,深入融合不同文化、年龄、性别消费者的需求,确保个体参与感与共鸣的包容性设计,将变得更为重要。

由旧校舍翻新为新创意园区New Bahru,是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成功案例。(互联网)
Brad Days视频风格设计,将乐龄群体融入多彩的叙事空间。(互联网)

多年来极简主义一直是设计的主流趋势,但在2025年这一趋势或发生变化,与极致主义结合,产生视觉上更有冲击力的新风格,也有人将它称之为极简极致风(minimalist maximalism)。在拥抱极简主义的简洁线条和留白空间之外,或加入极繁主义中那些表现度高、令人意想不到的部分,如生动活泼的色彩、粗大字体、复古元素等,进而形成一种既简单又大胆,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美学。

2025年创意设计界吹什么风?设计达人呼吁创意工作者看清AI作为工具的本质,善用人工智能结合人类智能,设计出更人性化、有温度的产品。记者综合各大平台的新年趋势预测,总结出六大方向,作为新一年潮流风向标。极简极致风、年龄包容性、永续发展,都是出现在趋势报告上的关键词。

随着各地气候变暖意识不断提高,永续设计思维将进一步推动建筑工艺和材料行业的变革,改变未来游戏规则的创新。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节能设计、气候情景规划等,都将成为考量重点。减少浪费和碳排放,大量使用木材、零碳水泥、低碳或无碳室内家具,引领一场全新的材料变革。

根据潮流工作室Brightenmade的趋势报告,时下流行的怀旧风格使波西米亚设计重新崛起,与极简主义同时存在之余,还将出现一种“不无聊”的独特氛围,2025年将出现更多大胆明亮的色彩,丰富的纹理和爆炸性的设计能量。

趋势一:AI时代设计师也需文字力

社交媒体从某种程度上正在打破代际隔阂,让跨时代成为可能。随着数码素养的提高,不同群体都已具备和掌握基本的数码操作技能。以TikTok(国际版抖音)算法为例,内容推送并非根据年龄层,而是按个人喜好,乐龄一代也可以接触到年轻人的流行文化,老一辈的文化元素也伴随复古风被年轻人重新拾起。

纽约设计工作室Franklyn创意总监Michael Freimuth对于AI在设计领域的发展抱持正面态度,“作为早期一批的AI使用者,很高兴看到创意工作者不再畏惧AI,反倒开始更多实验性探索。实际开始应用操作AI,有助于缓解人们对它的焦虑与恐慌,也能真正了解它的优势与局限,是种集体性的进步。”

随着“银发网红族”(granfluncers)崛起,乐龄者也开始自制内容,打破以往相对封闭的年龄圈层。在跨时代的壁垒被数码消融的当下,设计方向将更具有年龄包容性,避免刻板印象。

英国设计公司Collins为交友平台Match所做的品牌重塑企划,以温馨色调唤起人们对于舒适亲密感的共鸣。(互联网)

Artlist在趋势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AI将与“人类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一同发展。其首席设计师Noa Messer认为,设计会趋向“更为人性化、更加温暖”,他用“设计碳水”(design carbs)一词来描述能提供舒适感和情感满足的设计效果。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对抗人工智能生成作品冷冰冰、缺乏人情味的回应。

趋势三:极简与极致风格相遇

正如英国设计工作室Design LSC创始人Luigi Carnovale的观察,人们喜欢个性化、独一无二,具有个人意义的手工制品,而非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于工艺品的强烈需求,或随之带来“工艺复兴”(craft renaissance)的可能。

淡马锡理工学院服装设计系学生作品,利用AI将脑海中的创意可视化。(档案照)
本地创意品牌Stacked Store设立实体展示空间,集中展示从各地淘来的居家好物,增强现实体验。(取自品牌官网)
Dusen Dusen主打彩色风格的创意设计,调料瓶(图右)和围裙为厨房趣味增色。(互联网)
各具特色的排版字体,将成为极简极致风中的核心元素。(互联网)
How Studio的包装设计,以大字体加强烈配色体现极简极致风。(互联网)
为生成以上作品,设计师须在后台输入大段文字指令,文字力将成为核心设计力。(档案照)

总体看来,在人工智能(AI)兴起的时代,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牛顿第三定律,似乎很形象地说明科技与人本之间的关系。AI作为一股发展的作用力,带来有关数码设计的更多可能,发布文字指令即可生成设计的便利操作,使得人人都可做设计。另一方面,AI就像一面镜子,促使人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人与工具的不同。这一时代发问或许能在探索中,为人们带来进一步的觉醒体验,使人看到人的价值,看到现实空间的价值,迎来新一轮唤醒人本复兴的思考。

永续作为设计领域的长青话题,是每年都会出现的趋势关键词,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随着公众加深对永续意识的理解,品牌不能空有永续外壳,只停留在口号式的“绿洗”(green washing),以赢得公众青睐。人们更期待一种低声诉说的视觉语言,包装可能变得像俳句一样简约,由可循环材料制成,散发出一种低调平静的设计感。

美国银发网红模特Baddiewinkle(右)在社交平台上拥有超过300万个粉丝。(互联网)
芬兰工作室Tonfisk Design设计的茶具,体现慢活工艺质感。(互联网)

“包容性”是设计中常出现的关键词,过去我们常看到针对残障特需人士,或性别的包容性设计。在今年的趋势洞察中,几大平台不约而同提出一个有趣的概念——年龄包容。这是以往鲜少触及的面向,当Z世代群体长居分析洞察榜单之首,成为备受关注的受众群体,其他年龄层难免会被忽略。

趋势四:回归实体空间

在本地发起的“明日学校(School of Tomorrow)”设计展览,传递衣、食、住、行、画、玩等环保生活新知。(互联网)

趋势五:年龄包容性 数码跨时代的狂欢

家具品牌Wigiwama推出的Moon Chair(月亮椅),加入人性化的工艺质感与温度。(互联网)

实体空间设计可体现在零售场景或体验场景中,Fold Design执行创意总监Tom Munckton认为,品牌正在平衡从虚拟到实体展示的体验,大型零售场景中或将看到更多IRL设计(in real life,现实生活)。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厌倦,在真实场景中将看到更多人性化细节。

对此,瑞典设计工作室Bedow创意总监Perniclas Bedow分享观察: “行业已经准备好拥抱文字指令作业,在开始创作之前,精准描绘出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斟酌遣词造句,以文字而非视觉参考作为指南。虽然这样做耗时又具挑战,却能帮助设计者摆脱程式化作业,挖掘全新的创作可能。”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建造虚拟数码空间之时,另一股反作用力,是引发人们对于回归实体空间的渴望。这份渴望聚焦在“社区互动力”(community engagement)上,是人与人在实体空间中互动连接的表达。

在AI设计蓬勃发展的另一面,反作用力是随着大规模数码生产内容的饱和,或带来人们对于数码生成的广泛排斥心理。活在任何东西都可以一键生成的时代,人们会愈发欣赏设计中的工艺和传统,工艺品的真实、深刻与真诚,以及用时间打磨成立的结晶,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过去一年AI快速发展,本地不少创意公司与艺术设计学府,都将它导入构思创作过程,或嵌入日常设计工具中。升级版Adobe拥有强大的自定义设计功能,影音生产工具Sora依据文字指令制作影片,Exactly.ai能将简单草图生成插画。

趋势六:关注永续推动行业变革

根据Creative Boom的预测,随着AI的广泛使用,新一年设计师对于AI的关注将更多放在如何发布指令上。AI作为以文字描述发布指令的工具,要撬动这个“超级头脑”,还得回归人类最基本的文字表达。过去设计师须要具备“沟通性”的文字力,与合作伙伴沟通设计需求与作品概念;在未来,“文字力”将成为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之一,他们须透过文字,向AI清楚阐述核心概念与制作细节,增加使用AI作业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