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生活周遭,或许你会留意到一个两极化现象:在社会快速发展,数码浪潮席卷下,慢活方式如森林浴、瑜伽、静修冥想,变得愈发普遍。各种与静修、正念、心理健康相关的服务及产品层出不穷:心理咨询变得日常化,让人可以随时吐露心声,发泄压力;书店的畅销书榜单,排在中英文书本榜首的,多是心灵提升类书籍;新兴的护肤潮,主打在使用产品时融入自我关怀(self-care)的理念与手法;定制款饰品中加入助人镇定的冥想符号……种种现象的背后,凸显都市人对于回归本心与内心疗愈的渴望。
在林莉洁看来,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是由长期挤压的倦怠感(burnout)造成的焦虑(anxiety)。无处不在的通讯科技,全天候在线的连接感,使人更加需要心灵的放松空间。“我成长于70年代,那时生活简单,没有满天飞的资讯,报纸是一切信息的来源,不像现在小孩很早就接触抖音看视频。从80年代开始社会发展急速前进,如今数码时代又继续加速,很多内心挤压的情绪来不及处理。”
“建国一代从苦日子过来,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养成老人家凡事害怕不足够的心理,不少人有‘储物癖’的问题,不停地从外面带东西回来。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人人在学做断舍离,但老人家心里没有安全感,不容易放手。好在他们退休后有大把时间,希望可以通过正念练习,帮助他们建立初学者心态(beginner’s mind),从小事做起,养成新的思考和行为习惯。”
经过多次培训并远赴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深造,曾晶真成为一名MBSR培训师,业余时间通过与年轻人接触,观察到心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愈发普遍。“年轻人的问题在于,物质极丰富的年代,他们跳过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直接上升到对于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渴望鼓励,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渴望自我实现与成就。一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很容易崩溃,出现情绪问题。”加上社交媒体五花八门的资讯,年轻人容易产生比较心理,进一步挑战自我认知与接纳。作为内容策划,曾晶真反其道而行,在社交平台设计一系列与正念有关的图文内容。以大自然为背景,附上诗歌短句,导引对人生的思考。在快速滑手机时,希望这些沉浸式图片可以让人们停下片刻,静默沉思。
工作之外,人生的悲欢离合也不时会为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为了治愈两位祖母相继离世带来的伤痛,走出长期“看护者疲劳”(caregiver fatigue),曾晶真(42岁,内容策划)接触到正念减压课程(MBSR),在此之前她也曾尝试过瑜伽、静修、日式灵气疗法(reiki)等,希望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
先后换了几份工作,林莉洁(48岁,金融业)决定“给心灵放个假”,到英国牛津大学正念中心(Oxford Mindfulness Centre),修读正念认知疗法(MBCT)课程。那段时间她发现自己在工作时开始频繁出现情绪问题,焦躁、易怒、失去耐心,容易出现过激反应。一系列的信号促使她开始了解心理健康课程,从而接触到正念。
再思社会所标榜的效率和多线程作业(multitasking),约亨并不认为疾步前进、急于求成是一种高效的表现,相反压力之下人们犯错的概率更高,也可能花更多时间去补救,适得其反。研究表明当人可以更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意识提高会减少出错,也有助于提升工作质量。
种类繁多的手机应用是现代人的“便携锦囊”,自疫情以来,心灵健康类App下载量大幅增长。目前位居第一的Calm,在2020年疫情峰值下载量达到9.5亿次。通过提供冥想内容、助眠故事、呼吸练习,帮助疲惫的都市人放空大脑,管理压力,平衡情绪。使用族群集中在上班族,通勤时间可以根据App指示做一些呼吸训练或正念练习。不少企业推广给员工使用,也在人力资源的环节中加入更多“精神福利”,提供津贴看心理医生,或开办心理健康工作坊。
林莉洁认为练习正念后最大的改变是头脑更清晰,懂得取舍,当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时学着放手,在面对压力时能快速调适。在她看来,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就像编程一样,让自己身心愉悦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技能。在这个充满未知,快速变化的时代,对自己对他人都多一分仁慈与包容。通过正念导师培训后,林莉洁成立Kindermind Center,在工作之余,通过培训帮助他人建立正念认知。
她认为数码带来的焦虑感,在于人的大脑要在“无意识的滑动浏览”(mindless scrolling)时快速切换,从一个视频跳转到另一个,从一个话题转换到另一个。看似无意识的动作,却在不断刺激大脑,兴奋而快速的运转容易产生压力。“我们无法逆转数码发展的脚步,科技本身不是问题,而是人在使用它时是否有意识。”
在辅导职场人时,约亨发现从学生到工作人士,人们长期在目标导向的思维下,自我(ego)好胜心被激发、强化,凡事都有完成KPI的心理。例如做正念练习,一定要做到最好完成要求;做瑜伽时,频繁对照标准动作力求完美。“矛盾之处就在于,正念练习的本质是学会放手,学习了解需求放下欲望。但对于要努力达标的人,越努力要做好反倒很难放松下来,就像失眠时越想入睡越睡不着。”
作为金融人,林莉洁另一个直观的感受是经济体系崩盘带来的迷失。2008年金融风暴至今虽已过去多年,但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还在。加息带来的通膨、俄乌战争、新一轮金融信贷危机,波及效应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
此外,乐龄人士也是曾晶真关心的群体。之前照顾阿嫲时,常用方言沟通,她的潮州话讲得很好,今年给自己的任务是提升华语,接触更多年长者教他们正念思考。与年轻人需求膨胀恰恰相反,曾晶真认为,年长者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担心物质不足造成的。
“快餐式冥想”不治本?
正念(Mindfulness)是一种系统性的静修方式,帮助人通过内观更了解自己,提升专注力,能够觉察并处理情绪困扰,促进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近半世纪的发展,正念体系在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下不断演变,衍生出正念减压(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策略性正念意识训练(MBSAT)以及正念自我关怀(MSC)等。欧美各大学府纷纷设立研究机构,进一步推动正念的发展,尔后又在苹果公司、谷歌、微软等大企业推广开来,成为现代职场人的心理健康“解药”。
职场人的情绪自救
约亨来自德国,2005年全家移居本地,他的专业背景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目前主要研究将策略性正念意识训练(MBSAT)如何运用在公司决策及领袖培训中。据了解,SMU正念中心目前有20多位正念培训师,包括来自不同学科的教授及研究员。培训项目对外开放,受众范围集中在学生及中年职场人士。此外正念训练也被纳入学业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拿学分。
年轻人需求膨胀 老年人害怕不足
“人的本能是喜欢掌控全局,害怕未知(uncertainty),因为未知带来压力”,约亨说。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未知是确定的已知,改变是永恒的不变。面对现实,培养韧性、学习接纳以及与现实共存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如何以一种放手的姿态来做事,接纳现实的无常,随机应变。在信任、耐心、善心上,加上一份松弛感带来的趣味感(playfulness)。”
一场与自我的拉锯战
长期倦怠感造成焦虑
新加坡管理大学(SMU)正念中心主任约亨·雷(Jochen Reb)认为,从积极层面看,在心理健康风潮的带动下,企业和个人重视员工健康是好事。社会接纳度逐年升高,越来越多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另一层面,他也对“快餐式冥想”是否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表达担忧。便捷的App、浓缩版的工作坊(从原本八周的系统课程浓缩为一天),这些做法看起来省时省力,但如果无法全面了解整个正念体系,只是从中节选拿来就用,可能会造成本质上的不同,使用者其实可能并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要这样做。约亨呼吁:心理健康需要长期投入,每个人都值得花时间好好了解自己,认识和照顾自己的情绪。
社会发展步伐急速,令人身心疲惫,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想摆脱四面袭来的压力,渴望自我调适,疗愈内心;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产品与服务应运而生。三位不同类型正念辅导师,利用业余时间为毕业生、上班族和建国一代等做心灵辅导。
据了解,随着正念体系的发展,日常练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写日记、画画、做运动等,帮助进一步认识自己,建立沟通对话,在与自我连接中获得治愈。
金融职场人、大学教授、内容策划,三位不同职业背景的受访者,在人生际遇的探索中,成为不同类型的正念辅导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做心灵辅导,接触的群体包括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在职场打拼的上班族和乐龄人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大环境的压力如通货膨胀钱包缩水,社会转型的步伐,地缘政治的紧张等,每个人都在其中,做着不同程度的内心调适。在快与慢,舍与得,目标导向与无为而治,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两极摇摆带来的不确定性,令人身心疲惫。打开看向内心的窗口,现代人面对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会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