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心理卫生学院成长阶段精神科临床心理学家何永祥指出,长期居家学习的孩子,如同长期居家办公的成人一样,在应对挑战时,可能会出现身体症状,如压力或焦虑导致的胃痛或头痛。这时,父母可能会因孩子的行为感到困惑,或者错误地认为这些行为是故意的,如孩子申诉身体疼痛,借故不上学。

这包括确保睡眠充足,注意日常营养摄取,维持规律的运动锻炼等。建议在下班后,优先安排时间做一些合乎目前疫情社交限制的活动,追求个人爱好,并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同时,确保身边有值得信任并可持续倾诉心事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精神与情绪支柱,如下班后与周末时段可多与家人相处。

与孩子一起讨论所经历的改变,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新事物,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家长可用符合孩子年龄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这有助于孩子将适应不良的反应正常化,并向孩子说明,虽然压力无法避免,但可以学习如何积极应对。

家长必须认识到,无论成人或儿童都很难在一时半刻内做好心理调适。对孩子大吼大叫,往往只会让自己和孩子倍感压力或更加愤怒。用平静且正面的语气说话,对孩子讲解恰当的行为举止时可坚定,但期望亦要实际。

国立健保集团旗下宏茂桥综合诊疗所高级心理治疗师马兆忠说,适应困难通常来自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与社会环境影响等许多因素。譬如,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慢性病控制不良的患者,或面对显著压力的病患看护者,若在家工作或重返办公室时,更有可能难以适应。

家长如何助孩子应对负面情绪 

陈敦琳和何永祥也提及,过去两年的疫情为生活带来许多变化,学生在适应和应对变化时遇到一些挑战是正常的。何永祥解释:“压力反应机制是思想和身体面对外部变化与压力源做出反应的正常现象。家长也必须认识到儿童在面对变化时,可以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2022年1月已接近尾声,学生都重返校园上课,居家办公者也逐渐回到工作岗位上班。这期间或许有一些人持续出现适应不良的反应,如学习或工作效率降低,甚至疏远社交活动。受访心理专家与社工分享人们普遍面对的心理状况,以及须警惕的症状,同时教导家长如何协助年幼孩子应对过度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让大人和小孩建立新规律,顺利度过这段心理调适期。

尽可能试着保持原有的健康习惯,如在外出上班途中选择没有遮盖的走道晒晒阳光,午餐时段也可以定时外出用餐。此外,练习放松技巧,营造让自己放松身心和充电的安全空间,如适时聆听可舒缓情绪的音乐也有助益(有助放松的录音资源,可浏览网站)。

邱淑恩副教授提醒,上班族应该在面临压力之前,先与职场伙伴建立良好关系。尽早形成友好的互动关系,也会让面临困难的同事更坦诚地表露自我,承认自己的困难,并更愿意寻求帮助。上司和同事也可关注遇到困难的工作伙伴的状况,如了解他们希望获得的帮助。

  • 先行动后思考

此外,个人因素如在人际交往层面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受到社会压力等,也可能引起心理和情绪困扰。因此,找出导致适应不良的关键原因,有助于跳脱这个困境。

飞跃家庭服务中心资深社工陈敦琳与何永祥皆提醒,一些孩子可能无法完整地用情感词汇表达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难处。身为家长,可留意孩童是否出现以下一些常见情况:

  • 讨论与设定应对策略
  • 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

不过,由于各种因素如孩子的性格,或过去适应和应对变化的经验,会导致一些孩子对变化的反应较为负面,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要协助孩童应对负面情绪,陈敦琳和何永祥提出以下建议:

孩子会效仿身边成人应对不同事情的反应。因此,处于环境变化而不知所措的成年人,可能会察觉到家中孩子也会有类似的行为模式。家长应照顾好自己,才能给予孩子支持与鼓励,譬如可趁着孩子入睡或玩耍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建议与身边的人维持良好的社交往来,在感受到庞大压力时,尽可能寻求适当支持。若发现难以控制的 压力或焦虑感,或有抑郁倾向,可考虑寻求专业医疗援助。

当孩子因回到学校上课而感到恐惧时,家长可适时让孩子抒发自己的感受,别急着去解决问题。(iStock图片)

她举例,如重新安排上班通勤时间,让自己在不那么繁忙的时段外出工作,坚持基本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减轻回返工作岗位后在公共空间对感染冠病病毒所产生的恐惧感。此外,家庭成员也应根据工作等情况,重新分担家务事,以及预留时间与家人和朋友相处。

新的一年,无论是回返校园上课的学生,或居家办公的成人回到久违的办公室,都可能面对适应不良的问题。识别导致适应不良的关键原因,可让问题迎刃而解。受访心理专家与社工提供贴士,帮助成人和孩子建立新规律,顺利度过这段心理调适期。

  • 建立生活规律的框架
  • 照顾自己的基本需求
  • 期望要实际并适时给予肯定
  • 从小处着手慢慢来

可为自己和孩子制定时间表,纳入有规律的日常活动和闲暇时间,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作息。建议让孩子参与制定时间表,使他们更愿意遵循并投入其中。

不妨采取小步骤,慢慢适应新的日常活动,并做出调整。例如规划上班通勤时间,可在开始新作息前,每天提早10分钟入睡与起床,然后渐渐调整到理想的工作日起床时间并形成习惯。此外,可借助智能手表、手机软件或闹钟等工具,提醒自己每天的活动事项。

马兆忠和邱淑恩副教授也提出成年人要协助自己适应新规律可注意的几点:

  • 家长要保持冷静,并以身作则照顾好自己

同事与家人可提供协助

  • 性情变化大,如频频发脾气,容易哭泣,或显得烦躁与闷闷不乐。
  • 容易感到紧张与焦躁,依赖性增加。
  • 行为表现出格或不恰当。
  • 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日常任务。
  • 睡眠品质差,如无法入眠,容易半夜醒来。
  • 食欲变化大,吃得比平日多或少。
  • 抱怨身体疼痛,如胃痛、头痛等,或感到不适。
  • 缺乏完成任务的动力,尤其是逃避与学校相关的项目。

马兆忠也说,上司可以了解下属的想法、偏好和需求,在公司和下属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并做出调整,如更灵活的工作安排,提供最适当的支持。

陈敦琳建议通过内心演练(mental rehearsal)的方式,提高心理准备。在开始一份新工作前,也可提早到工作场地附近熟悉环境,改善回返工作场所可能出现的适应不良情况。

找出适应不良导因

回到学校上课,意味着要重新适应起床上学的时间,对那些无法尽快适应这些变化的孩子来说,在学校可能会感到疲惫或无法集中精神,父母这时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入睡与起床时间,建立新规律让孩子逐渐适应。

对于进入新学年,经历重大过渡阶段,如开始上小学或升上中学的孩子来说,课业等方面的要求往往会提高。例如,中学生可能须要学习使用日程安排表,记录不同科目作业的呈交日期,以及参与的课程辅助活动(CCA)项目。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要学会自己收拾书包,看时间表,以及在食堂自己买食物等。父母可从旁协助将不同项目分解成步骤,并指导孩子逐步完成。这有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并懂得如何应对未来其他状况。

针对成年人,邱淑恩副教授说:“我们常说人类是习惯动物,返回工作场所的主要挑战之一是重新建立规范。因此,在这时期有必要刻意培养原来的良好习惯,找回激励自己恢复过往生活规律的方法,并从中找到让自己保持愉快的事物。”

此外,表扬孩子做得好的事务有助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表达家长的关爱。庆祝孩子的小小成就可以大大肯定和激励他们,也有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正面的自我认知有益。

与孩子一起讨论所经历的改变,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新事物,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家长可用符合孩子年龄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如在放长假后回到学校时如何应对,或在工作压力大时如何与朋友交谈。这有助于孩子将适应不良的反应正常化,并向孩子说明,虽然压力无法避免,但可以学习如何积极应对。

提前规划与练习建立新规律

  • 身体:容易感到疲累,肌肉紧绷,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痛,便秘,腹泻,睡眠困难等。
  • 情绪:心情低落,容易紧张或烦躁,感觉陷入困境。
  • 思想:容易想太多,过度担忧发生最糟糕的状况,自我感觉不良,反复思考不开心的事。
  • 行为:饮食习惯改变,缺乏动力从事嗜好或活动,饮酒或吸烟的频率增加。
  • 人际关系:经常发生冲突,对至亲的情感依赖增加,疏离社交活动。

心理调适出现困难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情绪、思想、行为和人际关系。马兆忠提醒成年人可留意以下常见的症状:

例如,有些孩子在与新同学互动时面对挑战。在结交新朋友时遇到困难其实很正常,父母可以承认这一点,给孩子分享感受的空间,并表现出关心,包括在孩子开学的前几周,刻意拨出时间倾听孩子的适应情况。家长也能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同寻找应对策略,如通过角色扮演,将可能发生的情况视觉化,让他们练习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可警惕的常见症状

如果要有动力才能开始新常规的话,很可能陷入困境。建议一旦规划好一天或一周的作息,就要迈出第一步开始行动,让自己慢慢适应新规律。

家长必须愿意和孩子坦诚交谈。当孩子告诉家长自己所面对的紧张情绪时,建议家长制造空间让孩子抒发感受,别急着去解决问题。尤其当孩子因适应新环境而感到恐惧时,可先了解他们的感受,认同他们所面临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家长关心他们。

邱德拔医院资深临床心理学家兼任副教授邱淑恩说,在探讨心理和情绪健康状况的病因时,应考虑“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有些人由于遗传基因的先天因素,较容易出现精神健康状况;后天因素包括可提前预测的压力源如考试、结婚,换新工作,以及不可预测的因素,如没有获得预期的升职,发生意外事故、患病,甚至暴发冠病大流行等创伤性事件都可能打乱生活,导致较易受到心理伤害的人,更可能出现这方面的健康问题。

在工作场所之外,想帮助出现适应不良反应的家人,可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倾听他们的感受与面对的困扰,从而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支持。例如,职场妈妈可能需要家人分担家务,以便在下班后仍有时间与孩子们共享优质亲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