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针灸治疗前,还有其他因素要考虑,刘婉慧医师列出以下要点:
盛港综合医院高级针灸医师刘婉慧说,前来针灸的患者大多是因为下背和颈疼痛,由医院专科医生转介求诊,有些因为行动不便,治疗方案必须多加斟酌。
刘婉慧医师说,早前有一名慢性颈背疼痛患者,她的颈椎和腰椎退化(cervical and lumbar degeneration)非常严重,必须以轮椅代步。患者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疼痛自然变本加厉。
对大部分人来说,针灸是安全的,而且针刺下去就像被蚂蚁咬到,痛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微乎其微。
刘婉慧医师解释,针灸师可能会在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让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这又称为得气或针感。
下背部和颈项疼痛,通常是退行性脊柱疾病或肌肉拉伤所引起,受访针灸医师刘婉慧提醒患者,一定要先求医,排除较严重的导因。她说,针灸一般是疼痛管理工具,无法治愈退化性疾病,但可作为初级治疗,医院通常将针灸当做标准治疗的辅助疗法。
她指出,针灸一般是疼痛管理工具,它无法治愈退化性疾病。不过,针灸也可以作为初级治疗,医院则一般是把针灸当做标准治疗的辅助疗法(adjunct treatment)。
- 患者是否患有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 是否服用血液稀释剂(如Aspirin、Clopidogrel、Ticagrelor、Warfarin、Dabigatran和Rivaroxaban等)?
- 是否服用保健品如虫草、银杏和灵芝(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 是否怀孕?
- 是否有癫痫或癫痫发作病史?
- 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
- 对针有恐惧吗?
- 针灸或抽血时曾有过不良反应?
- 体内是否有电气或金属植入物?
如果备受背部或颈部酸痛困扰,刘婉慧医师提醒一定要先求医,排除较严重的导因。
至于多快见效,功效会持续多久,情况因人而异。她说,不同患者的反应截然不同,快则立即见效或在几天内感觉疼痛有所缓解,对一些患者则可能完全无效。一般来说,慢性问题或是较复杂的状况,需要较长的疗程才能看到明显效益。
先求医别急着针灸
多快见效因人而异
颈项和背部痛起来可能非同小可,针灸可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当患者行动不便,难以做物理治疗。
那么颈项、背部开始疼痛,就应该尝试针灸吗?
刘婉慧说,上述治疗对策都可以咨询医生或针灸师,做更详尽的讨论。
改变生活方式
针灸一般适合那些对扎针不感到恐惧,医师施针时也能配合指示保持静止不动的患者。医师一般不会给婴儿、幼童和谵妄症患者施针。
- 物理治疗;
- 行为干预(behavioral intervention)疗法,比如放松身心和练习正念的技巧,以及针对患者的情绪或焦虑提供心理治疗;
- 姿势训练(postural training);
- 减少久坐不动的时间,让生活更活跃;
- 体重管理;
- 戒烟。
医生在优化她的止痛药物之际,也安排她接受针灸治疗。经过数个疗程,疼痛不再那么频密发作,痛感也减少。情况改善后,患者可以参与复健活动,进一步缓解疼痛,改善身体功能。刘婉慧说:“最后,患者的疼痛药物剂量得以减少,睡眠和生活品质都改善了。”
延伸阅读
针灸有何风险?刘医师说,针刺部位可能会有轻微出血、淤血。除针后可能会有酸痛或刺痛,但一般会在一天内缓解。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紧张、疲劳或肚子饿而觉得晕眩或晕针。“一般都相当轻微,而且是暂时性的,不会有长期的副作用。另外有些风险也可以请针灸师详细解释。”
虽然有多学科团队(包括物理治疗师、康复治疗、骨科和疼痛医学等不同专家)照顾她,但情况不见好转,也因为疼痛经常忽然发作,发作起来非常严重,难以做物理治疗,形成恶性循环。
刘婉慧医师说,只要以上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就必须调整或延后针灸,也可能必须做进一步的筛检才能决定是否施针。
刘婉慧说:“一个疗程通常是在几个星期内做5至10次针灸,针灸频率和疗程长短则视疼痛类型以及状况有多严重、多复杂而定,此外要看个人对针灸的反应。针灸师会评定患者是否适合继续接受针灸治疗,并建议接下来该怎么做。”
刘婉慧说,一般不必急着针灸。“下背部和颈项疼痛,通常是退行性脊柱疾病或肌肉拉伤所引起,最好先看医生,医生可以判断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如果是慢性疼痛,医院也会提出药物和针灸之外的治疗,并提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治疗方案除了药物和手术,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