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阅读课外书,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学生一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效果必定良好。

孙宝琦与吴福焕两位学者于11月20日,在《联合早报·言论》发表文章《难行万里路 可读万卷书》,鼓励家长督促孩子,利用无法远行的年终假期,大量阅读华文课外书。文中还详列他们近日所作的统计数字,说明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小四、小五学生中,喜欢阅读英文书的约占七成,喜欢阅读华文书的约占三成。

不久前,在某个聚会上同一位知名学者交流。他语重心长地说,华文学习的成功与否,学生家长扮演关键角色,我表示同意。以课外阅读为例,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力做得到,家长不妨在家里布置优良的阅读环境、添购合适的华文读物,并在疫情平稳时带孩子上书局、图书馆等。更重要的是,时刻关注孩子的阅读行为,赞赏孩子的阅读心得,让孩子知道,在学习华文的道路上,父母与他们同行。

通常学生阅读一本课外书后,教师就会指示他们写阅读报告。阅读报告有详有简,各所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

目前,我国的华族学生大多英文强、华文弱,上述统计数字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对学生而言,不爱阅读华文课外书,水平自然无法提升;程度不好,阅读课外书自然感到困难,渐渐就会失去兴趣。这是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矫正,情况将会越来越糟。

日前,读了《联合早报·交流站》陈静的文章《赞扬洛阳景中学系列读本》,得知洛阳景中学的华文教师根据学生已学或常用的词语,编写了两册读本,共20篇短文,每篇短文还设计了若干线上线下的训练活动。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对培养该校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兴趣肯定有所帮助,值得喝彩。但是,学生只读两册书远远不够。教师还得鼓足干劲,再接再厉,督导学生广泛阅读。

我曾翻阅一所特选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报告,学生必须摘录好词好句、简单分析主要人物性格、以漫画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写读后感、与作者通信等等。我觉得这样的要求恰到好处,学生可以胜任。如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应付,反而会削弱阅读的兴致。现在的学生口语能力弱,偶尔让他们在课堂上口头复述故事情节,也是可行的考查方式。

其实,市面上并不缺乏华文读物,如果担心选择不当,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每年推荐的参考书目可作指引。书目中包含了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编写的分级读物,以及本地与外国出版的图书,相信可读性是不错的。不过,书目中的内容简介多半取自那些读物的自我宣传文字,如能增补委员会的意见,评价将更客观精准,也有利于学校购买、学生选读。

当今的学生都懂汉语拼音,这对他们阅读附上拼音的课外书极有帮助,但过度依赖拼音也有反作用。鉴于现行小学课本全文注拼音的做法只限低年级,因此高年级学生的课外书应该选择没有注拼音的,否则学习将开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