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趟吊走铁架的吊车老司机须要频繁跨上车斗调整吊索和吊钩,我示意他让我和同事做,他只须留在地面控制吊臂,司机向我透露他已72岁。过后他要开车时,同事发现还有一个液压撑忘了收起,差点就出状况。我有另外一名开吊车的朋友就曾失足从车斗摔下受伤,当时他已经超过60岁。

为加强工作场所安全,接下来的半年内出现严重安全疏失的公司,可能被禁雇用新外籍员工长达三个月,违例公司的首席执行员也必须自己到人力部说明情况,并负起责任,落实改正措施。

根据《联合早报》报道,至今为止,本地今年已发生36起致命工伤事故,而工地重伤事故今年上半年已发生84起。当局的调查显示,如果采取基本防范措施,这些致命意外都可以避免。

最近我的公司搬迁,垃圾回收公司的员工得独自爬上堆满各种垃圾的拖斗内调整物品,随时可能跌入工业垃圾中,他们的督工透露说,管理层不愿意提供高品质的防割手套,不想花钱。

比较棘手的是需要两个人互相照应的工作,由于蓝领工作目前严重缺乏人手,难有解决之道,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最近的多次事故也显示是否应该对从事蓝领工作的年长者加强监督?要怎么做才恰当?在加强执法的同时,大家应该积极的集思广益,才能对症下药,而不能病急乱投医。

我们可以用高科技的人工智能让车辆在盲点侦测到人就发出危险警告,并只有特定员工才能操作叉车和设备。至于施工环境复杂的工地,可以采用设备监督员工的健康,分析工作强度和流程安排。我们开发中的工地安全系统可采集施工环境的数据,包括气温、环境照明度和噪音,在员工不慎进入或正靠近危险区域时发出警告。只要企业愿意集体测试和采纳,政府可以考虑在资源上助大家一臂之力。

在人力部一再提醒会加强执法的当儿,我在几个工地看到许多老问题依旧存在,管理松懈,同时也有完全禁止承包商使用铝梯的错误做法。总而言之,管理层必须对工作场所的安全持有正确的态度,安全第一不是口号,必须上情下达,也须听取员工的意见,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难题,不能靠低价标到工程后,让工人到施工现场自行解决,而设备和工具缺乏维修,员工没有足够的安全配备,理由却是不赚钱,这样的心态不可取。

我还看到工人眯着眼举着电钻在横梁凿孔,这种做法除了会造成工人听力受损,眼睛也随时会有被碎石击伤的风险。之前组屋进行电力升级工程时,我也发现两个在走廊使用电磨机切割金属管道的工人没有佩戴护目镜、耳塞和防割手套。

在此,我想把所观察到的一些工作场所安全疏漏供当局参考。

裕廊西71街的组屋多层停车场近几个月在进行一些工程,工人在昏暗的停车场内工作时没穿反光外套,穿着拖鞋而不是穿安全鞋;傍晚繁忙时段,在车道上没有放置反光路锥,也没有交通指挥员。有一次看到工人把铝梯放在一个非常小的路堤上,只要站上去的人挪动身体的幅度过大,铝梯就会向车道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