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语作为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母语作为传播文化的工具,必须具备高效率,即学习母语的效率和提高使用母语的效率。学习母语的效率源于学习的连贯性。这连贯性除了小学到中学教材的加强和丰富之外,也包括教学科技(Educational Technology)的使用和普及。
虽然从本质上来看,这个课题是复杂的,无法简单地以激励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作为解决方案,但可从以下角度来审视:
主流华文媒体开始提供网络版订阅,是值得赞扬的做法,但难以扭转以上的趋势。
从区域大环境来看,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和到中国通商对母语程度有一定要求,也可以提高华族年轻一代对学习母语的实际动力。
华族文化的保留和承前启后,自然也是本地华族所关注的课题;但从社会共同体的角度来说,在大力推动华族文化的同时,更加聚焦于一个国家身份认同的立国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
二、科技普及对母语的学习和使用有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的电脑和手机应用及社交媒体以英文为主,这种应用环境局限使得年轻一代接触母语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失去以母语作为社交语言的机会。
有朝一日,我们也许也会出现一个值得共同维护的“新加坡文化”身份认同。
此外,本地大学加强与中港台大学的学生交流计划和奖学金计划,也是促进母语学习的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新加坡在主办以母语(华语)为媒介语的区域文化交流活动方面有待加强;可以考虑引进中港台等地的大型文化项目,促进交流。政府、商会、社团等合作加强推动力,也是保持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单单靠常年华文书展和港台老艺人演唱会之类的项目是不够的;推动母语学习必须走向年轻化和多元化,这是最为关键的。
最近在华文报读到对母语和身份认同表示忧虑的文章。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社会,这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是一道无法避开的难题。
这种长期经验的积累,使得对国家社会的认同高于对所属族群的认同。重要的一点是,族群文化和信仰的保留并受到平等对待也是立国之本,而且清楚写在国家信约里。
三、文化的身份认同。任何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都离不开族群共同的历史经验、社会条件和宗教信仰。自殖民地以来,新加坡就是多元种族汇聚之地,所以社会制度建立在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共同经验之上。这是我国与中港台最大的不同。